半山非遗:从立夏秤声到望宸诗韵的传承长卷

原创 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浏览量
作者:记者 高明桢 郑维维 实习生 何湘琦 部分图片由半山街道提供

配图1

在杭州拱墅半山街道,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未被时光封存。绿水青山之间,悠久的非遗传统正焕发新生,成为赋能地方发展的独特力量。这里,立夏的秤杆还在称量岁月,泥猫的彩釉映照匠心,望宸阁的诗韵伴着山风回响,复开的显宁寺续写着千年香火……这些根植于半山、活跃于当下的文化瑰宝,共同绘就了一幅生动的传承画卷,为地方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配图2

百态非遗,晕染生活底色

每年立夏,半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会响起“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的吉祥语。称人、吃乌米饭、斗蛋的习俗从南宋延续至今,作为“二十四节气”重要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这场延续千年的仪式,不仅连接着古老的农耕记忆,更成为吸引市民游客体验半山风情的文化盛会,人们在此触摸文明的温度,感受节气的魅力。

配图3

南宋年间守护蚕农的泥猫,如今仍是半山的文化信物。这门以半山特有的陶土为料的工艺,经取泥、焙干、彩绘等十余道工序,将“眼观六路”的灵动刻进双面造型里。从驱鼠护蚕的信仰载体,到融入戏剧脸谱元素的文创盲盒,第五代传承人让泥猫跃上书包、铅笔盒,成为年轻人追捧的“运河潮玩”,去年与天竺筷联名的“泥猫筷走运”,更让老手艺焕发出新活力。

山巅文韵,连接古今风华

配图4

矗立于半山国家森林公园主峰的望宸阁,不仅是俯瞰杭城的绝佳之地,更是文化雅集的高台。自2019年创办以来,一年一度的望宸诗会已成功举办四届,融合朗诵、情景剧与越剧等艺术形式,将半山的蝶变写进诗行。诗会上,村民与学生共吟原创诗句,让“皋亭积雪”的古意与“绿道新姿”的今景,在平仄韵律间相遇,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流淌生辉。

配图5

千年古刹显宁寺历经沧桑后涅槃重生,其修复开放是半山文化复兴的重要篇章。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寺庙,如今不仅是信众祈福的场所,更成为展示半山历史文化和宗教艺术的新地标。它的重光,与山间步道、历史遗迹串联,共同织就了半山集自然风光、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新图景,吸引着众多访客前来寻幽探古,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此外,“草鞋编织”“杭州藤编技艺”“巧山乞巧”等非遗项目,以及省级非遗半山灶头画,共同构成了半山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它们如同散落山间的明珠,在世代守护与创新实践中,晕染着半山寻常日子的温暖底色,为地方特色发展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薪火相传,共绘发展新篇

半山的非遗传承,始终伴随着代际的接力与创新的探索。以省级非遗灶头画为例,从昔日胡永兴老师义务为乡亲绘制灶台寄托祝福,到其子胡云峰接力传承,在文化特派员的助力下,灶头画已从灶台走向课堂、文博会展台,开发出体验套装、文创产品,也即将在大运河灶头画体验馆中焕发新生,让老手艺在创新表达中连接未来。

配图6

孩子们用陶土制作并绘制的迷你灶台模型

从立夏秤声里的集体祈愿,到泥猫釉色中的匠心独运,从望宸诗会的山水雅韵,到显宁寺重光的千年回响,半山的非遗从未老去。它们是活在当下的文化基因,是绿水青山间最动人的风景。这些植根于本土、蓬勃于当代的文化实践,正源源不断地为半山的发展注入活力,让每一缕烟火、每一句诗行、每一次传承,都成为推动地方经济与文化共同繁荣的坚实力量,谱写着面向未来的传承新篇。

配图7

半山民俗文化礼堂

大三学生沈乐怡是半山发展新一代见证者。大运河杭钢公园一期开园后,她常和朋友来这儿散散步,顺道儿爬爬半山。作为年轻一代的半山人,她也有信心在未来守护好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对她来说,绿水青山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青春记忆里鲜活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