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让“看见”生长出改变的力量
杭州日报讯 清晨的校园里,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课桌上,陈涛站在教室一角,看着女孩们接过印有卡通图案的“豆苞袋”;指尖抚过崭新的卫生指南和生理期用品时,有孩子抬头冲他笑,眼里的光像洒在湖面的碎银——这是由陈涛担任理事长的杭州筑巢人公益发展中心,在衢州实现“豆苞女孩”项目全覆盖的现场,也是陈涛五年公益路上又一个清晰的脚印。
“我们的理念是‘看见,看见的力量’。看见,不仅是关注那些被忽视的群体,更是要与志同道合者一起发现并解决社会问题。”从淳安山区的初次触动,到如今“豆苞女孩”、“点梦筑心”、青年创业等项目的公益版图遍布全国7个省份,陈涛这个坚持“做一辈子慢公益”的创业者,正以行动让更多“看见”生长出改变的力量。
从一袋生理期用品开始
陈涛的公益行动,始于对最急迫困境的深切“看见”与迅速回应。2021年,他随民盟杭州市委会在淳安县安阳乡中心小学开展帮扶活动时,留意到一个令人揪心的细节:在酷热难耐的夏天,一些孩子竟还穿着毛线背心,走近交流时,能隐约闻到其身上散发的异味。
深入沟通调研后,一个更大更隐蔽的问题浮出水面:“我平常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吃穿都比较‘简单’。有时候生理期了也不敢讲,也不好意思自己去买卫生巾。”女孩怯生生的话语,道出了不少留守女童面临的生理卫生困境和羞耻感。
“她们大多由隔代亲属照顾,不仅缺乏生理用品,对基本的卫生常识也是一知半解。”在民盟杭州市委会支持下,“豆苞女孩”项目迅速落地,首站就为淳安28所学校的369名女生送去“豆苞袋”,里面装着内衣裤、卫生巾和卫生指南,教室里还设置了随时补充物资的“豆苞箱”。“我们帮扶过的很多女孩都说‘从此不用再害怕面对生理期’,每次听到这些话,内心都很有成就感。”陈涛说。
这份内心的收获推动着“豆苞”跨越千山万水,走进四川甘孜、青海海西、西藏那曲、新疆阿克苏……截至今年3月,项目已覆盖全国7省(市、自治区)182所学校,为10318名困境女生送去了价值超千万元的物资,筑起了一座座守护身心健康的温暖桥梁。
做一辈子的慢公益
“做公益不能急功近利,尤其是做改变社会认知、改变人的公益,更需要持久的耐心、长期的付出。”陈涛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去年他和团队一起为乡村孩子编撰的心理教育大纲——正是这份耐心,让孩子们与团队成员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也让陈涛在帮扶特殊孩子时,走出了一条“慢慢来”的路。
在陈涛结对帮扶的学生中,有一个孩子的经历格外让人心疼——3岁时被母亲遗弃,父亲因盗窃入狱,只能跟着重组家庭的祖父母生活。因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孩子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陈涛带着团队用了一年多时间持续疏导:定期上门辅导学业,将孩子数学成绩从30多分提升到80多分;特意安排车辆带孩子探视父亲;时常带孩子参与实践活动和心理辅导,用社会力量的关爱填补家庭温暖的缺口。如今,孩子眼里的戾气渐渐消散,心态也好了很多。
陈涛的“慢”还体现在其他几个长期深耕的公益项目里。
在那曲草原上,孩子们握着筑巢人公益发展中心送去的丙烯笔,在石头上画雪山、草地、牦牛,这些带着高原印记的作品被开发成伴手礼和文创产品,销售收入全部反哺给孩子。这看似简单的艺术活动,呵护的是孩子们的兴趣与创造力,悄然埋下的是自信、自立与对美的感知的种子。艺术和美育的滋养,是“慢公益”为未来播种的另一种希望。
“追光少年计划”坚持用镜头放大角落里的声音——拍摄于2022年的公益短片《看见,看见的力量》,展现了四川甘孜孩子与杭州中学生的成长共鸣,不仅收获全网超800万的点击量,还入围“2022黄河奖——我是创益人数字公益创意大赛”优秀奖。今年的新作《归家》则将镜头对准服刑人员家庭,让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孩子走进公众视野。
……
只有被看见,才能被改变;只有被看见,才能被传播。陈涛始终相信,做公益就是不断从利他到利己的过程,是生命的共同成长。孩子们眼中重燃的光,青年返乡时自信的笑,不仅是被改变的证明,更是滋养他精神世界、坚定其信念的源头活水。
这也深刻印证了公益的真谛:在帮扶他人的过程中,我们最终抵达的是对自身人性与生命意义的更深层理解,个体价值在共同体关怀中得到升华。而陈涛,将继续在这条“慢公益”的道路上,以恒久的爱与责任,浇灌更多改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