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研学:以金石为桥 让世界触摸中国文化温度

杭州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孙乐怡 通讯员 许齐

杭州日报讯  这个夏天,孤山上西泠印社一改往日的静谧,白墙黛瓦间不时传出阵阵惊叹:北京大学的留学生正屏息凝神地拓印,NBA球星斯宾瑟·丁威迪手握刻刀小心翼翼地镌刻印章,华裔少年们将刚刚完成的“福”字拓片小心保存以作纪念……近日,以金石为纽带的国际文化对话——“西泠研学”活动在此生动上演。

从“走出去”到“请进来” 让文化可触可感

作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浙江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西泠印社近年来依托孤山社址,深挖印学文化内涵,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一场场精彩活动,向世界展示和推广杭州、浙江乃至中国的丰富历史文化。同时,西泠印社也在不断思考:如何让百年金石文化走出孤山,成为跨越国界的对话载体?

“让国际友人亲手触摸金石篆刻的温度,感受拓片上的肌理”,西泠印社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吕易的话,道出了本次研学季的初衷。“我们此次打造的国际研学季,不仅是要对外讲好西泠故事,更要把人‘请’进来——让他们在拥有百年历史的西泠印社里,感受一砖一瓦所隐藏的文化密码。”

之所以选择金石作为核心纽带,是因为它独特的文化承载力。金石篆刻里有汉字的美学,有中国人“以刀代笔”的哲思,还有“方寸之间见天地”的智慧,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浓缩的体现。吕易说:“以它为桥梁,国际友人能从金石篆刻技艺里,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定制化体验 跨越文化的情感共鸣

近年来,西泠研学以百年西泠文化为根基,探索多元活动路径与教学形式,既为文旅赋能、城市品牌宣传及国际文化交流献上精美文化“菜单”,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广注入研学力量。其核心是“1+N”研学模式:“1”为“走读”社址,感受西泠印社百年历史、金石篆刻概念及笔墨线条中的东方审美;“N”则是传拓、书法、篆刻等互动体验课程,让文化从“听说”变为可“触摸”的存在。

另外,西泠研学通过联合中国美术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定制系列课程,针对不同群体推出特色体验;从北京大学多国留学生体验“诗书画印”,到华裔青少年拓印“福”“喜”字联结文化情感,“‘菜单式’的课程选择,切换不同的体验形式,让大家在西泠印社都能有很好的体验和感受。”吕易说。

这份用心,让不少参与者从一开始的好奇转为全身心的投入。一位欧洲留学生完成拓印后,在扇面上画了欧洲文化中象征幸运的七星瓢虫,与拓印印章的美好寓意相映,展现跨越文化的情感共鸣;NBA球星学习刻印时,执刀的专注与待人的谦和,也令人印象深刻;有一位华裔少年,即便拓印作品不够完美仍视若珍宝,他取下手机壳仔细擦拭后将其小心贴入,这样的举动恰恰是对祖国文化最真挚的认同。

体验与共鸣 文化种子悄然生长

西泠研学,不止于一场短暂的活动,更动人的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文化共鸣。或许是手机壳里那张带着褶皱的拓片,或许是扇面上那只串联起东西方审美的七星瓢虫,又或是球星们用刻刀刻下的一方印章。这些细微的瞬间,恰似一颗颗文化的种子,在悄然间落地生根,酝酿着破土而出的力量。

望向未来,西泠印社的蓝图清晰而温暖。他们正将研学的边界不断拓展,除了金石篆刻这一核心,更纳入了诗文赏析、传统服饰品鉴、园林摄影等多元内容,让每个走进来的人都能做“两小时的艺术家”,在动手与感悟中发现生活里流淌的传统之美。同时,通过多方携手合作,针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语境与认知习惯,将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通俗有趣的沉浸式体验,让更多人愿意主动靠近、深入了解。

从孤山西麓这间百年印社出发,金石文化正像一座无形的桥,让说着不同语言、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亲手触摸与深度体验中,读懂中华文化的温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