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北京两地青年学子在杭展开一场走心的青春对话

原创 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浏览量
作者:记者 张晶 通讯员 杨沁儿

近日,在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访客中心,一场思政实践党建“E+”圆桌派活动正在进行。来自北京大学和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师生们与当地村干部、创客代表、志愿者围坐一起,以“在余杭遇见和美乡村”“在浙江看见美好生活”为主题,将三天思政实践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化作鲜活话语,共同探寻青年如何以专业之力,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故事。

现场,青山村的新老村民们分享了乡村生活的转变体验、基于生态保护与美学设计的创业机遇以及转型中的挑战与担当。基层故事入耳,思想感悟入心。听着他们的分享,实践队员们纷纷打开话匣子,将青春视角下的观察与思考娓娓道来。

“在未来科技城,我真切感受到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 北京大学24级德语系学生叶欣潼眼中闪着光说道,“作为外语人才,我们不能只做‘旁观者’,更要成为‘传播者’,要把中国科技创新的故事翻译成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让更多人看见中国速度背后的智慧与力量。”

浙江外国语学院23级英语(师范)专业学生於星妍则带着大家“穿越”到了良渚古城遗址。“当我站在展柜前,凝视良渚的玉琮玉璧,我仿佛触碰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脉搏。”她的声音里满是敬畏,“玉璧上的纹路,是古人对天地的敬畏;而我们青年的使命,就是把这份‘厚重文明’讲给世界听。”

“青山村的一草一木,都是生态环境的生动注脚。” 北京大学24级德语系学生顾杰瑞的感悟道出了许多队员的心声。他回忆起在村里走访时的场景:“我们学外语、懂跨文化,我们能为乡村国际传播做些实事,让青山村的‘和美’,成为世界看见中国乡村的一扇窗。”

这场对话中,浙江外国语学院23级翻译专业学生陈祎涵已是参加过两期党建“E+”圆桌派的“老队员”。“和北大同学们交流时,不同的思维碰撞像‘火花’一样点亮了我。”她说,“以前总觉得‘跨文化’是书本上的概念,现在才明白,真正的跨文化能力是能在乡村振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时代变迁中增强‘不可替代性’。未来我想深耕翻译领域,不仅要做好语言转换,更要传递文化背后的‘中国温度’。”

“青年一代的成长,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此次思政实践,不是简单的参观打卡,而是要把‘大思政课’搬到之江大地上,让同学们亲身体会‘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好’,要让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翻译成青年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行动方案。”浙江外国语学院英文学院领队教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