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夫妻档变身“乡村改造家”: 140亩竹“元”自由自在

杭州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黄宇翔 文 王毅 摄

在杭州余杭径山的翠竹掩映间,“90后”张德承、应纯洁夫妻俩亲手打造的民宿“淡竹元”,已走过8年时光。

作为径山当地较早的精品民宿主理人,他们的创业故事正是当下“新农人”返乡潮的生动切片——当城市青年纷纷涌向互联网大厂,他们却从海外回到乡村创业,在爱好与现实的交错中探索乡村发展的新可能。

他们说:“10年前,我们村年轻人最大的梦想是走出去,现在大家都争着想回来。”

包下百亩竹林,海归青年回乡“造梦”

车行至余杭径山镇双溪村竹海路的尽头,一个名叫“淡竹元”的民宿隐匿于竹海之中。

这个总占地面积150亩的精品民宿,90%以上的空间是竹子——140亩竹林环绕,置身其中,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淡竹元”的女主人应纯洁在大四那年通过了司法考试,却没有顺理成章地成为律师,而是去英国攻读创业创新管理硕士。在海外期间,她和张德承游览了十几个国家,每到一处都会优先选择住当地民宿。

有一次,两人来到英国约克附近的一个乡村庄园,看着满满前来度假的城里人感慨,“同样连片的土地、潺潺的溪流,在国外是人们蜂拥而至的旅行目的地;而国内年轻人却只想着离开,家乡变得冷冷清清。”想到自己的家乡,既有自然景观,又有文化底蕴,就是缺少一个吸引人的“产品”。于是应纯洁和张德承萌生了一个将海外民宿的居住体验带回余杭家乡的梦想。

2016年的径山,乡村旅游刚被写入当地规划。也就在这一年,两人开始为梦想筹备。“当时在整个径山,精品民宿不超过3家。”张德承回忆,“那时候离我们不远的莫干山民宿正火,径山的自然条件不输,我们想试试。”

“做一家很棒的精品民宿!”在多年国外民宿体验的触动下,夫妻俩决定“将爱好变成事业”。

走进“淡竹元”,30余间客房依山而建,6栋独立别墅,每栋都拥有落地窗和私人庭院。搭建民宿的材质大多就地取材:门牌是竹的,屋顶用竹梢制成,连客房里的电子秤都是竹制的……不仅如此,他们倡导纯天然饮食,配种应季蔬菜,还在山里养了几十头猪。客人可以用“淡竹元”的新鲜食材自己做饭。

“开业后很快迎来客房爆满,这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料。”但“造梦”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棘手的难题:2017年开业前夕,洗碗工突然辞职,张德承系上围裙顶上;前台姑娘休产假,应纯洁登记接待、学做房态表……“除了炒菜掌勺,什么活都干了。”

“为了让‘淡竹元’不断带给客户新体验,我们还连续推出露营咖啡、房车旅宿、古装体验等新项目。但新项目‘烧钱’快,资金压力开始浮现。”张德承介绍,后来通过径山商会联系到工行杭州良渚支行,经过双方前期了解,在正式提交申请后他们很快就拿到了资金,“当时准备抓热点上新项目,所以特别急。好在工行的贷款手续非常方便,利率还很优惠,让我们顺利抢到了户外市场的风口。”

在乡村做民宿,尽管如今夫妻俩直言“进坑了”,却始终没有后悔当年的决定——因为宁静的乡村,蕴含着无限可能。

“返乡并非退守,而是更勇敢地开拓”

应纯洁是土生土长的径山人,父辈在当地从事茶产业。作为“农二代”,把民宿建在这里是出于对家乡近乎偏执的热爱。

“我们径山真的蛮好!西湖边的酒店吸引外地游客,我们的民宿吸引杭州人。”在借鉴了大量海外民宿后,应纯洁想着通过重构一处乡村空间,让都市人能在村里获得不一样的旅居体验和美好回忆。

春天组织露营,夏秋推星空观测,冬季设围炉煮茶……如今,“淡竹元”还主打草坪婚礼,每年在这里举办婚礼的就有20多对。

“入住后,管家会给每拨客人建立微信群,分享竹林采笋、古法制茶等独特体验。”张德承说,“淡竹元”地方大且对宠物友好,有客人每年会带着自己的爱犬来三四趟,只因“城市里找不到让大狗撒欢的酒店”。8年时间里,“淡竹元”的两个微信号加了2万多好友,超35%的订房来自回头客。

至于为什么叫“淡竹元”,他们解释,“淡竹”就是民宿内竹子的品种,“元”则是将“园”去掉了框框,寓意着没有边界,自由自在。

在这里,远有山、近满竹,溪流从旁流过,一眼望去的确没有边界。

走在双溪村竹海路,沿途都是星空帐篷、营地、乐园、度假民宿。在“淡竹元”等一批文旅项目的带动下,如今的双溪村人流量大了、产业集聚了、业态也丰富了,这显然为当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的“双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现在我们去村里的餐馆、小卖部、咖啡馆,发现都是返乡的年轻人。”看到越来越多的童年小伙伴选择回到家乡,两个人都很欣喜。

“返乡并非退守,而是更勇敢地开拓。家乡不仅用来怀念,也需要我们去改变。”今年2月,张德承和应纯洁带着5岁的女儿去了一趟新西兰,城市郊外的Motel(汽车旅馆)令两人眼前一亮:这是一种集合式的民宿业态,有木屋、有营地,汽车可以直接抵达独栋客房,每户配备厨房,营地内设共享洗衣房,还有大型餐厅和小朋友的游乐场……

“这种模式特别适合带孩子的家庭,也非常适合‘淡竹元’的现有条件。”张德承的笔记本记满了运营细节,“我们想好了,接下来就要改建开发Motel模式,探索更多林下场景的住宿体验。”

盛夏8月,炎热而充满生机,竹叶在风中簌簌作响,不时传来阵阵蝉鸣——多年前从50余户农户手里承包下的140亩竹林,如今也成为张德承和应纯洁畅想乡村未来的新起点。

对话

Q:做民宿累吗?为什么留学回来不试试别的工作?

A:累与快乐并存,“快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其实我研究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就是如何做一家民宿,包括怎么做营销、怎么对应客群、怎么做市场调研……因为我们两个人蛮喜欢旅行,所以可能很早在内心就埋下了这颗种子吧。

Q:都说奶茶、花店、民宿是创业“三大坑”,你们怎么看?

A:现在民宿赛道挤,装修投入产出比低,不赚钱的同行很多,建议不要轻易进入这个行业。但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未来的乡村旅游市场我们仍然看好,可能转向新西兰的Motel模式。

Q:接下来又准备上新项目,是否需要金融支持?

A:确实很需要。初步估算,我们最少要投入2000万元进行Motel业态的改造。事实上,工行从前年开始就给予我们550万元的授信,有了资金后盾,我们敢于做长期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