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网红医生科普,要在监管与开放之间寻求平衡

杭州网
浏览量
作者:沈杭琪

“生命不是儿戏,医疗质量安全是底线。”日前,国家卫健委的这句提醒引发热议。从鼓励医务人员“主动提供健康指导”到多地出台“医生不得擅自科普”的禁令,医疗科普的风向变化背后,是公众对科学权威的渴求与行业乱象之间的深刻博弈。

医疗科普本是医患沟通的桥梁: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将健康知识普及纳入国家战略,2021年职称评审改革更是明确“科普作品可作为业绩成果”。政策东风下,无数临床医生走出诊室,用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形式,把“三高防治”“急救常识”等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语言,健康传播的“最后一公里”似乎正在被打通。

但流量诱惑下的异化随之而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医生”编造“喝酒泡澡突发脑溢血”的虚假案例博眼球,有MCN机构为数据好看,让医生照着非专业脚本念“伪科普”,更有甚者借科普之名引流带货、高价售药……这些让正经科普医生“辟谣跑断腿”的伪科学,都在消耗着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

为了让医疗科普回归初心,当前的规范为科普划定边界。四部门通知从资质认证、内容审核到违规处罚的全链条规定,上海、四川等地的“负面清单”,本质上是要清除“劣币”,为“良币”腾出空间,让医学科普可以科学为基,以公众健康为要。

然而,规范执行中需警惕“一刀切”的简单化倾向。有的医院强制中级以上职称医生每月发5条科普视频,不达标就要扣钱,这种任务指标很可能催生敷衍应付的“快餐内容”。有的则明令禁止个人账号,只许官方平台发声,扼杀了医生的主动性。

平衡的关键,在于构建“放管结合”的生态。一方面,要明确“谁来做”。以医疗机构为主体审核,鼓励有经验、有热情的医生参与,同时严格资质认证,杜绝“假冒医生”“跨界科普”。另一方面,要规范“怎么做”——允许个性化表达但严禁虚假案例,鼓励通俗易懂但不能偏离科学内核,支持合理传播但禁止变相营销。

当网红医生的流量泡沫被挤掉,当真正的医学权威以更规范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医疗科普才能重拾初心,成为连接医患的温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