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匠心在拳脚与指尖绽放“指津·非遗谭 走读大运河”第五期走进“拳心匠意”夏令营
这个夏天,由杭州市拱墅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杭州市拱墅区运河传统体育产业发展协会承办的2025年拱墅区“拳心匠意”非遗公益夏令营融合“武术+非遗技艺”,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沉浸式学习传统文化、培育“少年匠心”的平台,让青少年在挥洒汗水的武术训练与精雕细琢的非遗体验中,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生命力。
动静相济,文武传承润童心
巩式通臂拳
“武术超越了强身健体的层面,成为塑造坚毅品格、根植‘崇文尚武、德艺并重’文化基因的熔炉。”在武术传承环节,巩式通臂拳传承人周凡、鹰爪功传承人周敬荣不仅传授拳法招式,更从蕴含敬意的传统“抱拳礼”讲起,深入拆解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少年们在一招一式的练习中,感受巩式通臂拳的刚劲与鹰爪功的灵动;在基础动作的重复磨练里,提升专注力与耐力;在模拟对练的攻防转换间,体会“礼让为先”的武者胸怀。
合香
手工编珠
夏令营也设置了合香、手工编珠、葫芦雕、彩泥塑四项拱墅区特色非遗课程,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东霞、高雪梅、张燕萍、王笃生分别指导。他们在合香氤氲中研磨香料,亲手制作出纹路独特的专属香牌;丝线在指间穿梭,将散落的珠子串联成流光溢彩的编珠陀螺;刻刀轻转,朴素的葫芦上萌发出灵动可爱的形象;彩泥揉捏,诞生出栩栩如生的机帆船。这个“亲手创作——实物呈现”的过程,将抽象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可触摸、可展示的成果。
动静之间,武术的“武魂”与非遗的“匠心”共同滋养着少年们的心灵。
三维育人,健体传艺铸精魂
活动组织方介绍,夏令营旨在探索“健体、传艺、铸魂”的融合育人模式。通过武术训练提升身体素质与协调性,通过非遗实践掌握手工创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深度融合武学精神中的尚武美德与匠人智慧里的精益求精,引导孩子们在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主办方期望,武术的淬炼能培育自律品格,非遗的创作能涵养专注心性,最终内化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与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一位学员家长高女士表示:“这次夏令营意义非凡,动静相宜,既让孩子强身健体,又有效培养了他的专注力,更让他愿意静下心来学习传统文化。”学员毛雯馨和张一丞在佩戴上自己制作的香牌后,也由衷感慨:“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冷冰冰的展品,它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温暖而亲切,像是连接我们和先辈的桥梁,是流淌在指尖的文化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