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问出关切 政府答出担当 “一府两院”工作报告会上详解“两新”融合与民生发展关键事

杭州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朱颖婕

杭州日报讯  8月18日,在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的“一府两院”工作报告会上,六位市人大代表就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实事项目推进情况,与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展开了深入的互动交流。

多实招助推“两新”深度融合

今年,一批新锐科创企业矩阵的“出圈”,让创新进一步成为杭州的城市气质、产业特质和发展动力。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大科创企业培育,人大代表分别从政策举措、科技创新投入、产业空间布局等方面提问。

杭州如何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市政府负责人表示,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加快建设科技强市、人才强市、教育强市“三个强市”,持续完善科技创新大投入机制,发挥“3+N”产业基金集群引领撬动作用,加快组建润苗基金、用好“杭创E站”平台,进一步加大科创企业培育力度,做强“5+5+5+1”杭州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营造一流科技创新生态、构建一流产业创新体系。

截至今年6月底,“3+N”杭州产业基金集群累计投资杭州项目超过1600个、投资金额超600亿元,有力服务了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和高质量发展。围绕政府投资基金如何发挥作用,市国资委负责人以数字“345”进行概括——三支千亿基金,四项管理机制,五大方面合作。“遵循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规律,打造科创、创新、并购三支千亿母基金,建立基金绩效评价、资金竞争性分配、尽职免责、激励约束四项管理机制,强化与国家基金、央企基金、省级基金、金融资本、民营资本的合作,推动政府投资基金更高质量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市国资委负责人说。

在回应人大代表关于规划空间与产业发展的询问时,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表示,正通过保障空间规模、优化空间布局、精准空间配置、推动存量盘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空间支撑。比如,划定全市工业用地控制线;布局25个创新圈、打造15分钟产业社区;近3年累计盘活工业用地5万余亩,全力促进空间扩容、功能完善、产业转型。

民生与发展交出“半年答卷”

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是人大代表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今年,人大代表从养老服务出发,对民生实事项目如何更好地推动养老惠老政策落地进行询问。

对此,市民政局负责人回答,通过民生实事项目的持续实施,我市累计建成养老机构床位3.5万余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900余家、老年食堂(助餐点)2300余家;每万名老人拥有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0张、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28人,养老服务网络不断织密。接下来,还将继续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和原居安养意愿,完善“家门口幸福养老服务圈”、老年助餐布局,让“机构跟着老人走”“服务跟着老人走”。

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市人大代表现场提问:“在培养引进青年人才、支持创新创业方面,我市推出了哪些支持政策和具体举措?”

“我们紧扣《决定》要求,深化《决定》内容,系统实施‘春雨计划’,全力打造青年心生向往的创新创业活力之城。”市人力社保局有关负责人从政策引人、活动招人、平台留人、服务暖人、培训育人等五个方面介绍了我市人才工作。例如,优化“青荷礼包”等发放机制,通过创业赛事活动汇聚全球大批青年人才来杭创新创业;推出“就业创业一张图”,建立创业陪跑空间,吸引青年人来杭、留杭。“去年,全市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超40万人,今年1至7月底已引进25万,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有关负责人表示。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缩小“三大差距”的关键之举。“十五五”期间,杭州在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大力度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方面有哪些思路与部署?

“具体来说,要做到‘五良一新’。‘五良’就是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一新’就是现代新农人。”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将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全力做好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不断深化“农业双强”行动,普及绿色低碳高效种养殖技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建设“百名英才、千名头雁、万名农创客、十万名新农人”的乡村人才矩阵,进一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