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隐居地化作天然舞台,越剧实景秀《富春长歌》首演成功
杭州日报讯 “一支枯笔,几度起落。绘悲欢,画离合,浮生须臾,山水朗阔……”由富阳越剧艺术传习院打造的旅游实景越韵演艺新空间《富春长歌》,近日在黄公望隐居地成功首演。这场以《富春山居图》为魂、越剧为韵、山水为幕的沉浸式演出,赢得了现场专家和观众的广泛好评。
历时3年多精心打磨的大型原创越剧《富春长歌》,不仅是对一个文人画大师与千古长卷的人生描绘,也是一次对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辉煌的回望与重拾。
《富春长歌》主创团队阵容强大,由“梅花奖”“文华导演奖”得主翁国生担任总导演,“曹禺戏剧文学奖”得主罗周任剧本架构,“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得主俞思含编剧,戏曲作曲家董东、陈钧负责音乐及唱腔设计。舞台版《富春长歌》分为六个章节,以“画逢”为起,“明心”为承,“狱诀”为转,再经“画勉”“遇旧”,最终以“入画”为合,整体基调浪漫唯美、诗意空灵,富春山水元素贯穿全剧,2023年7月作为亚运会重点献礼剧目在杭城演出。
作为富阳区首个原创越剧实景演艺项目,实景版《富春长歌》巧妙利用黄公望隐居地的自然景观,以独特的“环抱式”观演舞台设计,实现“人在景中,景随人动”的观剧体验。同时,通过“戏曲+实景”创新形式,成为区域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首演中特设“钱塘庙会”环节,演员向观众赠送富阳特色文创产品和小吃,引发热烈互动,相关热度在线上持续扩散。
“欢迎大家来到黄公望隐居地感受这场沉浸式演出。”富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鹏说,近年来,原创越剧《富春长歌》先后获得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支持、入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和浙江省戏剧大赛终评项目,成果丰硕。此次富阳越剧艺术传习院创新推出《富春长歌》实景演出版本,探索沉浸式演出与文旅深度融合的新场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交汇的新表达、艺术创新与文化惠民结合的新路径。
天然剧场里的“画中戏”
夜幕下的黄公望隐居地,成了一幅流动的《富春山居图》。石桥流水、云溪栈道,观众们被三面天然舞台“环抱”其中——一侧是黄公望纪念馆楼阁阶梯上,“横波仕女”衣袂翩跹;对岸湖岛间,“春江云烟”随水雾若隐若现;竹筏载着演员从湖面缓缓划过,唱腔混着水声漫向夜空,她们与山水、越剧来了一场浪漫邂逅。
翁国生介绍,实景版打破了传统剧场的“镜框式”局限,巧妙利用自然景观,打造了三个舞台,将观众“包裹”其中。45分钟的演绎里,头和尾在自然小岛舞台上演,中间部分将黄公望纪念馆前的平台和阶梯化作T台,串场戏中渔翁和艄翁等角色幽默引领,竹筏成了移动舞台,配合水雾机营造的氛围,让观众如临仙境。
翁国生特意设计了“三步一换景”的巧思,“连风声、树影都是演出的一部分”。一位观众举着手机感慨:“演员从山水间走出来的瞬间,真像黄公望笔下的墨韵活了!”
实景铸艺,终评亮剑攀新峰
来自中国台湾的游客林佳燕站在湖边,手机里存满了竹筏上演戏的画面。“以前看越剧是坐在剧场里,今天脚踩的石板、眼前的山水,都是舞台的一部分,”她指着远处水雾中的群舞演员,“这是一次特别的体验,近距离与演员接触,戏剧与环境融合得很好。这种创新形式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承,年轻人会喜欢。”
对演员们来说,这场演出更是一场与山水的对话。主演张春娜说,排练时在密林里突然领悟到“黄公望与富春山的共生”,“站在他当年挥毫的地方开口唱,每个字都像有山水托着”。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观众的掌声与富春江的夜潮声叠在一起,成了这场“山水越韵之约”最动人的收尾。
实景演艺新空间《富春长歌》出品人、传习院院长汪华儿身兼院长和演员的职责,感慨颇深:“这种沉浸式淬炼让演员们不断突破自己的艺术极限。在复杂的实景环境中,大家不仅对剧本中真幻交织的氛围有了全新体会,更磨练出了过硬的舞台掌控力。特别是那些需要精准配合的走位和抢场,现在都能做到行云流水。”
她说,基于首演取得的积极反响,传习院准备积极推进与各个领域进行深入探讨,在区文广旅体局的支持下,未来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探索常态化运营创新模式(如“日游夜演”),通过文化演艺赋能旅游体验,打造更多具有富阳特色的文旅融合示范项目。
对于锤炼了三年的《富春长歌》,汪华儿很是自信,她说,接下来《富春长歌》这份在酷暑中淬炼出的艺术结晶,又将返回大舞台,以大型原创越剧的演出形式在省戏剧大赛的舞台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