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寄贤思 印房藏云续文心

杭州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孙乐怡 通讯员 许齐

杭州日报讯  绿树掩映中,西泠印社印泉周边的景致独具韵味,仰贤亭、宝印山房与山川雨露图书室等如明珠般点缀其间,勾勒出一幅雅致的人文画卷。

仰贤亭坐北朝南,以砖木构筑,自明代便静静伫立于此。岁月流转中,这座封闭式的建筑小品虽历经风霜,却依旧保留着古朴雅致的气韵。“仰贤”二字,道尽对先贤的敬仰与追思,这里不仅是一处建筑,更是西泠印社社员们缅怀先辈、接续印学薪火的精神栖息之地。

亭中安放着一张石圆桌与一条石凳,石桌质地温润,纹理细腻,默默沉淀着时光的印记,其周围镌刻着篆书铭文:“龙泓印学开南宗,一灯相续传无穷,二篆八分校异同,和神如坐春风中。”铭文右侧,“宣统二年七月,西泠印社丁仁铭,王寿祺篆,叶铭监造,吴隐刻石”的款识清晰可辨。这件由创社四君子合力完成的佳作,是西泠印社历史的珍贵见证。

亭内北墙嵌有浙派创始人丁敬的石刻像,供后人瞻仰。这块碑由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绘制、吴隐摹刻,碑高五尺,画中丁敬持杖立于石上,双手拄杖,侧身延颈,神态闲雅自若。其余墙面则嵌有郑板桥等28位篆刻家的肖像与题赞,每一幅都配有题辞或传记,生动再现了印人们的风采与故事,尽显西泠印社的深厚底蕴与人文气息。这些画像共分十六石刻成,第一石上以篆书镌刻着“印人画像”四个大字,第二、三石则刻有序言。

1914年夏,张景星、吴昌硕分别撰写《西泠印社记》。其中吴昌硕以其擅长的石鼓文书写的篇章,被分刻于四石上,嵌在仰贤亭西侧外墙;中间则是王福庵用篆体书写的张景星《西泠印社记》,以双龙额竖碑的形式呈现。这些碑文拓片静静镶嵌于西墙,字里行间承载着印社的岁月印记,更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

离开仰贤亭向东而行,宝印山房便映入眼帘,其与小曲廊、仰贤亭相连,建筑风格精致和谐。这座始建于1912年的建筑,于抗日战争期间不幸遭火焚毁,1974年在原地重建时,特意邀请了当时建筑设计界的精英参与设计,力求恢复其原有风貌。

门楣上悬挂着的“宝印山房”匾额,为西泠八家之一的赵之琛所书,字体古朴典雅,与山房气质相得益彰。两旁则是李瑞清所书的金文五言联:“天地有正气,山水函清晖。”这副对联集南宋文天祥与南北朝谢灵运的诗句而成,既显人杰地灵之意,也道出了西泠印人对印学的坚守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1977年整修后,宝印山房更添生机,不仅成为西泠印社重要的产业经营场所,还接待了来自各国的数万名外宾与各界知名人士,成为连接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西泠印社的仰贤亭与宝印山房,承载着印社的百年历史与文化底蕴,见证着一代代印人的坚守与传承。亭中的汉白玉石桌、明代丁敬相关的二十八印人线刻像,不仅是珍贵的文物,更是印学精神的鲜活象征。它们时刻提醒着人们,西泠印社自创立之初,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矢志传承与发扬金石印学文化。而今,新时代的西泠印社人依旧秉持这份初心,在印学之路上步履不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续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