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餐不定时 作息不规律 运动少还肥胖 48岁快餐店工作男子突发心梗
近日,35岁男歌手朴翔因急性心梗意外去世的消息令人扼腕。无独有偶,51岁男演员张晋最近也在节目上表示,曾在和妻子蔡少芬的旅行中突发心梗,“差点死掉”。这些事件将急性心肌梗死这一“健康杀手”再次推入公众视野。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急性心梗约100万例,其中45岁以下人群的比例正以年均5%的速度攀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刘炳辰主任医师提醒:中青年患者一旦发作,病情往往更急、更凶,猝死风险反而高于老年群体。
48岁快餐店工作的男子突发心梗
紧急治疗后他成功“捡”回一命
快餐店,是不少人忙碌生活里解决三餐的去处。然而,对于在快餐店工作的48岁陈先生(化名)来说,这份看似普通的工作,却差点让他丢了性命。
陈先生在快餐店工作多年,由于工作性质,他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一塌糊涂。为了应对店内的繁忙事务,熬夜成了他的家常便饭。饮食上更是毫无规律可言,快餐店丰富的炸鸡、薯条等油炸食品,成了他日常的主要食物来源,甚至有时候忙起来时,一天仅吃一顿饭,这种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让他的肠胃和心血管系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而且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让陈先生的体重一路飙升到了190斤,整个人显得十分臃肿。在之前的一次体检中,他被查出患有高血压和高血脂。可面对医生的调整生活作息和积极用药的建议,陈先生却只认为是“小毛病”,并没有放在心上。
然而事件的转折是三个月前,正在上班的陈先生毫无预兆地突然晕倒在地,失去了意识,同事紧急将他送往附近小诊所。心电图检查显示,陈师傅出现了急性心梗,病情危急,随后被120紧急转运到浙大二院心脑血管病院区。但糟糕的是,刚抵达急诊室时,他已经出现了心脏骤停的情况。急诊医生迅速为他进行了造影检查,结果令人揪心:他的两个血管完全闭塞,心脏供血几乎完全中断,心肌正面临着大面积坏死的风险。
接诊的刘炳辰主任深知情况刻不容缓,他立刻组织起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紧急制定抢救方案。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地对陈先生进行电击除颤,试图恢复他的心跳,同时开展手术准备工作,以开通闭塞的血管。
在导管室里,手术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刘炳辰主任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医疗器械,寻找着堵塞血管的血栓。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功疏通了堵塞的血管,让心脏终于重新获得了血液供应,陈先生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
随后,陈先生在ICU度过了艰难的一周后,各项生命指征逐渐平稳,生命成功转危为安。如今,几个月过去了,陈先生不仅瘦了20斤,身体也在慢慢康复,但他依然需要长期服药来控制病情,并且要时刻警惕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急性心梗年轻化趋势明显
这些信号不可忽视
刘炳辰主任介绍,急性心梗是由于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坏死,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严重类型,具有起病急、发病快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近年来,急性心梗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30 - 40岁的中年人群成为高发群体。除了遗传、年龄等不可控因素外,长期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熬夜、饮食不规律、运动少、肥胖等不良生活习惯,都是引发急性心梗的重要因素。
“心梗的典型症状是胸闷、胸痛,但疼痛还可能‘延伸’到其他部位,比较常见的有牙疼、后背疼痛、肩膀疼痛、腹部疼痛、咽部疼痛……这些都可能是心肌梗死的表现,可以理解为疼痛以胸骨为中心,向上、下、左、右‘蔓延’的结果。当出现这些症状且持续不缓解时,需立即警惕,及时就医。”刘炳辰说。
专家提醒,预防心梗,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是关键。比如合理饮食,减少油炸、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将BMI控制在24以下;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一旦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造成的濒死感等疑似急性心梗的症状,要立即停止活动,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前往专业的综合医院进行治疗,把握住黄金救治时间。“对于急性心梗的救治,核心是‘时间就是心肌’,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医学上存在‘溶栓时间窗’(6小时内最佳)和‘介入治疗时间窗’(12小时内最佳),但总原则是治疗越早,效果越好。通常所说的‘黄金救治时间’是发病后的2小时,因为一旦缺血超过这个时间点,心肌便会开始发生不可逆的坏死。因此,无论是采用药物溶栓还是介入手术,都是在与时间赛跑,越早开通堵塞的血管,就能挽救更多濒临坏死的心肌,从而大大改善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