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诊自查辨体虚 颜色形态藏健康密码
在繁忙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身体逐渐变 “虚”,乏力、失眠、情绪波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其实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预警信号。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信息可以通过面部、体态等多种外在表现反映出来,还可以通过看手部,对自己的身体虚实有个初步判断,这便是中医望诊中的“看手知虚”。浙江省中医院全科医学科中医师刘雪娇指出,通过观察双手的色泽、形态,我们可以发现疾病、了解疾病,并对其性质、程度及预后做出判断。
以为拼命能赶工
谁料身体先“报警”
30岁的王女士(化名)最近总觉得手脚发麻,尤其是长时间伏案工作后,指尖的麻木感更明显,还常常提不起精神,记忆力也变差了。她便来到浙江省中医院寻求治疗,接诊医生刘雪娇注意到她手掌颜色偏白,结合症状判断她可能存在血虚问题。细问得知,王女士是位设计师,经常加班熬夜赶方案,饮食也不规律,有时忙起来一天只吃一顿饭。“长期熬夜、劳心过度会耗损阴血,饮食不规律则影响气血生成,时间久了就容易出现血虚。”刘医生解释道。随后,医生建议她调整作息,少吃生冷食物,多吃龙眼肉、红枣等补血食材,日常泡点当归红枣茶,还提醒她工作间隙多起身活动,避免“久视伤血”。坚持调理一个多月后,王女士手麻的情况减轻了,整个人也精神了不少。
手掌颜色变化
反映身体健康状态
“手掌色泽形态的变化是判断身体虚实的重要依据之一。” 刘雪娇介绍,正常的手掌应是粉红色,白多红少。若手掌呈青灰色,同时手足发凉,多是心阳虚的表现。手掌色黄且出黏汗,可能是脾虚。手掌色赤并伴有手足心热,尤其下午和晚上明显,还伴有烦躁不安,大多是阴虚。手掌色白又伴有乏力,往往是气虚或血虚。没有压迫或长期保持一个姿势时,手仍经常性、持续性发生肢体麻木的人,多可能血虚,同时也要警惕糖尿病、颈椎病等疾病的可能;气虚的典型表现是手部无力、常感到酸胀、提举费劲。手掌色黑则可能与肾虚相关。经常手冷是阳虚。阳虚得越厉害,手脚的温度就越低,症状严重的人,肘膝关节以下都是凉的。而手掌反射区出现凹陷,则提示对应脏腑可能存在气虚。
刘雪娇指出,当代人容易“虚”,除了遗传和体质因素外,主要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过快、生活方式不健康有关。饮食不规律、嗜食生冷油腻、饮酒过度易伤阳耗气;熬夜耗损阴血与阳气;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焦虑易耗损阴血。因此,调整生活方式、改善饮食习惯是预防和治疗“虚”症的关键。
食补调理有妙招
方法各有侧重
那么日常生活中该如何调理养生呢?刘雪娇表示,常规的养生方法都应该做到饮食有度、起居规律、保持情绪稳定。针对不同的症状,调理方法各有侧重。
补血方面,可以多吃黑米、芝麻、龙眼肉、甲鱼、海参等食物,适当参加运动锻炼,避免劳心过度。血虚之人常有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要做到劳逸结合、怡情养性、振奋精神。
补气则可选小米、粳米、糯米、牛肉、鸡蛋、黄鱼等健脾益气的食物。还可以练习太极拳、太极剑等传统健身功法来增强体质。
补阳方面,宜适当多吃羊肉、黄鳝、核桃等,这些食物可补五脏、添精髓、强壮体质。阳虚者在严冬应避寒就温,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等。
补阴则要多吃百合、银耳、鸭肉等滋阴潜阳的食物。阴虚者畏热喜凉,居住环境宜安静,运动锻炼应重点调养肝肾之功。
此外,艾灸、按摩、中药代茶饮、药膳食疗等形式也是调理“虚”症的有效方法。艾灸和按摩补气助阳效果较好,常用穴位有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等。代茶饮和药膳食疗则可补益气血阴阳,党参麦冬茶益气养阴,当归红枣茶来益气养血,沙参百合茶滋阴生津,杜仲桂圆茶来补阳益气。
最后,医生提醒,手诊只是日常自检的辅助手段,若无法辨别自身状况,不妨到医院寻求专业医生帮助,辨证有针对性地调养才能更好地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