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疲惫蔓延,年轻人如何践行“零糖社交”?
指导专家 余鸽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
微信会不会开通“已读”功能,每过一段时间都会被网友拿来热议。有网友表示,反对微信开通这项功能,该功能可能会暴露阅读状态,导致社交压力。 对此,微信官方于近日再次明确,微信从诞生至今从未有过已读功能,未来也不会推出。在社交软件深度渗透生活的当下,年轻人的社交困境愈发凸显,从“未回消息的焦虑”到“社交疲惫的蔓延”,背后是一代年轻人在快节奏社会中的心理挣扎与积极尝试。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余鸽表示:“社交的本质是‘互相滋养’,而不是‘彼此消耗’。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能让人感到舒服、自在的关系,才是最好的关系。”
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与外界几乎断联
23岁大学毕业生深陷“社交压力”
“医生,我儿子大学毕业快半年了,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除了吃饭几乎不出门,朋友约他也不去,就抱着个电脑打游戏。”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余鸽的诊室里,李女士(化名)的声音带着焦虑与无奈,她身边的男孩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抠着衣角,始终不发一言。
今年23岁的小宇(化名),去年从一所二本院校毕业。在父母眼中,他从小是“乖孩子”,成绩中等,不爱惹事,唯一的爱好就是打游戏。毕业后,家人托关系给他找了份行政的工作,可他只做了一个半月就辞职了。“每天要跟不同的人打招呼,领导安排的任务总怕做错,同事聊天插不上话,感觉浑身不自在。”小宇终于开口,声音极轻,“有一次给客户发文件,对方半天没回复,我盯着微信界面坐了一下午,心跳得像要炸开,晚上还失眠了。”
辞职后的小宇彻底退回了自己的“安全区”。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微信里的消息常常隔天才回,甚至直接忽略。同学群里的聚餐通知、亲戚介绍的相亲对象,他一概拒绝。“跟人打交道太累了,”他说,“游戏里不用看别人脸色,输了重来就行,现实里说错一句话都怕被讨厌。”
李女士起初以为儿子是“懒”,后来发现他常常对着手机发呆,问起工作就暴躁易怒,夜里还会偷偷叹气,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面经过详细的诊断,确诊小宇存在社交焦虑障碍。“他不是不想社交,而是不知道怎么社交。”余鸽解释道,“长期的校园生活和家人的过度保护让他习惯了简单的人际关系,进入职场后,复杂的社交规则、模糊的沟通边界让他无所适从,只能通过逃避来缓解焦虑。”
在治疗中,余鸽没有急于让小宇重返职场,而是从“微小社交”开始引导:先尝试每天出门去便利店买一瓶水,和收银员说一句“谢谢”;加入线上游戏社群,慢慢过渡到线下小型玩家聚会;再通过积极进行抗焦虑治疗和认知治疗,学会一些基本社交技能。“对他来说,社交就像学走路,得一步一步来。”余鸽说。
当代人为何深陷社交疲惫?
事实上,小宇的困境并非个例。在当代社会,像他一样深陷“社交压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对此,余鸽表示,社交疲惫的根源首先来自“过度连接”与“真实疏离”的矛盾。“微信等社交软件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却也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年轻人白天要应对工作群的疯狂轰炸,晚上要回复朋友的消息,甚至睡前还要刷一遍社交动态,生怕错过任何信息。这种‘全天候在线’的状态,让大脑长期处于‘社交待命’模式,精力被持续消耗。”余鸽说,而社交软件的普及,让这种消耗变得更隐蔽、更持久,比如一条未回的消息、一个未接的视频通话,都可能引发自我怀疑“他是不是生气了?”“我是不是不够重视他?”
其次,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让社交变得极度功利化,“拓展人脉”“维系关系”成了很多人的社交目的。年轻人被迫参加不情愿的饭局、应付无意义的寒暄,表面上维系着“人脉网”,内心却充满抵触。这种“为了社交而社交”的状态,本质是对自我需求的压抑。就像小宇在工作中不得不“假装热情”,回到家后便会陷入更深的疲惫。而心理能量的过度透支,最终会让人对社交产生本能的排斥。
值得一提的是,“社交规则”与“个体认知”的断层也是年轻人不爱社交的重要原因。“90后”“00后”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习惯了线上的“碎片化沟通”,表情包、缩写词成了主要表达方式。但现实社交需要更复杂的技巧:眼神交流、语气拿捏、肢体语言……这些“隐形规则”没人系统教过,年轻人只能在试错中摸索,稍有不慎就会陷入“社交尴尬”。
年轻人主动尝试“戒断糖分”
“零糖社交”开始“走红”
当社交疲惫成为常态,年轻人开始主动“减负”,“零糖社交”应运而生。这一概念源于健康养生理念,原指“戒断糖分”,迁移到社交领域,则表现为对“简单、舒适、无负担”关系的追求:不强迫自己迎合他人,不刻意维系表面关系,不把社交当作“任务”。
在杭州从事新媒体行业的95后女孩小林(化名),就是“零糖社交”的践行者。她的微信好友只有300多人,定期清理“僵尸好友”,群聊不超过5个。“以前总怕得罪人,别人发的朋友圈必点赞,聚会再累也会参加。”小林说,“后来发现,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没秒回消息而生气,没必要为了‘合群’消耗自己。”如今,她会直接告诉朋友“今天想独处”,拒绝无意义的饭局时也不再愧疚,“省下的时间看书、健身,反而更轻松。”
余鸽指出,从心理学角度看,“零糖社交”满足了年轻人三大核心需求:一是对“自我边界”的保护。在快节奏生活中,年轻人更需要“独处空间”来修复心理能量,“零糖社交”本质是对“我的时间我做主”的主张;二是对“真实关系”的渴望。比起“点赞之交”,他们更看重“有事说事、没事不打扰”的默契,认为“质量比数量更重要”;三是对“社交自由”的追求。不被“人情绑架”,不被“社交焦虑”裹挟,这种“松弛感”正是当代年轻人在高压生活中向往的心理状态。
那么,如何建立和维系“零糖社交”呢?余鸽建议,首先是“主动筛选”,给社交做减法。定期梳理人际关系,区分“必要社交”(如工作协作)和“可选社交”(如聚会),把精力留给真正重要的人。就像清理手机内存一样,删除“无效关系”,才能腾出空间给“有效连接”。
接下来需要做的是“明确边界”,学会温和拒绝。用“我需要”代替“我应该”,比如“我今天状态不好,下次再约”比“不好意思,我没空”更真诚,既保护了自己,也尊重了对方。余鸽强调:“拒绝不是‘没礼貌’,而是让对方知道你的底线,反而能减少误解。”
最后可以将重心逐渐“回归线下”,在实践中找节奏。“零糖社交”不是“零社交”,而是“有质量的社交”。可以从兴趣出发,参加读书会、徒步小组等小型活动,在共同爱好中自然交流。
除了践行“零糖社交”,余鸽还推荐了几个缓解社交压力的实用方法:
“5分钟呼吸法”:感到社交焦虑时,闭眼深呼吸,用鼻子吸气4秒,屏住呼吸2秒,用嘴呼气6秒,重复5分钟,能快速平复情绪;
“社交复盘”:每次社交后花10分钟记录“开心的瞬间”和“尴尬的时刻”,总结经验但不苛责自己,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节奏;
“角色演练”:把复杂的社交场景拆解成“小任务”,比如第一次见客户,先想好“开场白说什么”“如何结束话题”,就像玩游戏“闯关”,降低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