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台吸烟:属性模糊不是素质模糊的借口

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浏览量
作者:管鹏伟

你有注意到,最近在火车站台抽烟的人变多了吗?近年来,媒体报道和社交平台此类现象屡见不鲜。令人不解的是,站台上明明有着禁烟标志,工作人员劝阻却常常无效,甚至有互相无视的情况。火车站台不是公共场所吗?这根烟,有这么难掐掉吗?

在站台吸烟的旅客。潮新闻记者 俞刘东 摄

问题的一头,是站台的属性模糊。它顶着棚子,却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室内;说是室外,空间又相对封闭,一脚踩在界定的真空处。工作人员缺少执法依据,只有劝阻权,没有处罚权。更棘手的是,铁路和地方管理权责时有交叉,容易出现“有利的事情抢着管,难啃的骨头没人问”,执行时难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今年,“健康中国”战略再次强调公众健康管理。各地应当主动作为,首先就是“正名”,参考香港“有盖公交枢纽全禁烟”模式。既堵也要疏,有条件的公共场所,可在远离通道和人群处设置合规吸烟室,减少违规动机。同时要“赋权”,让规则有牙齿,赋予现场人员快速处置能力,配合详实法规条文,压缩执行流程,让劝阻不再虚设。核心是权责利要统一,谁来管、管什么、怎么负责,不留空白。

对于其他类似模糊地带,也要尽快摸排和明确。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上海这样颁出“最严控烟令”的城市,执行中仍有漏洞。有吸烟者在离开地铁站时,会提前点烟,使得烟味倒灌。这些衔接处也是模糊属性,正是管理的难点,而要根治顽疾,就不能留病灶。必须明确管理主体,压实责任,确保无死角。

这之中,也因为不少吸烟者有着“合理空间”错觉。高铁车厢全面禁烟,一些人就把站台默认为“合法替代点”,还误以为“露天区域不影响他人”。事实是,二手烟危害并不因“半封闭”而打折扣。公共场所禁烟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集体健康权益。当下 “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推进,对公共场所吸烟行为的管理强化,正是对公众健康权保障的必然要求。

值得警惕的是,站台吸烟并非孤立现象,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当下并非罕见,这折射出部分公共行为规范的松懈。此前苏州马拉松有选手在学校门牌前小便,距移动厕所仅20米。这些行为,出发点只是图一时方便,却实实在在地破坏了大家共同参与和维护的公共环境。公共空间的秩序基础,离不开每个人的自律。

当烟民在站台点燃香烟,他伤害的不只是别人的健康权,更是破坏了公共场所应有的互相尊重。掐灭站台上的那根烟,不是要求少数人向多数人“让权”,而是身处公共空间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为表达对文明氛围的选择。站台或许有属性上的模糊,但公共素养不该有这种灰度。掐掉那支烟吧,吹散那缭绕的烟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