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上大学的中科院博士玩转高分子材料 在宁波干出一个IPO
炎炎烈日下,你的汽车仪表盘耐得住高温暴晒,是高分子助剂融入塑料部件的助力;你家的电子电器如今更轻薄、更耐用,也得益于高分子助剂的帮助。
深耕高分子助剂领域20多年,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线缆、电子电器等多领域的企业——宁波能之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能之光)即将在北交所上市。能之光13日申购,发行价格为7.21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起IPO的背后,是一名16岁就考入大学的中科院博士从学术界到商界的华丽转身。
创始人年少时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能之光的创始人为张发饶,1963年出生于江西赣州市一个农民家庭。
年仅16岁,他就去往中南矿冶学院(现名“中南大学”)攻读本科学历。23岁那年,他又考上了南方冶金学院(现名“江西理工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当了4年的讲师。此后,张发饶又继续在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在中科院毕业前,博士导师推荐他到日本高知大学继续深造。
1996年,到日本后,只用短短三个月便完成水热化学专业博士后论文的张发饶,被日本最大的国立研究机构——工业技术研究所看中,开始从事“微细藻类的综合利用”的研究。
经过不懈的努力,张发饶带着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环境友好材料——采用马来酸酐接枝物作为相容剂,将吸收CO2的微细藻和聚烯烃复合而成的材料。为此,研究所专门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日本著名媒体产经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以及NHK电视台都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从学术殿堂走向商业战场
在日本功成名就后,张发饶回国的心却愈加迫切了。
2001年,38岁的张发饶结束了多年的“海漂”生活,回到国内,在宁波北仑创办能之光,从事相容与黏合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研发和生产。
当时宁波创建了一个留学生创业园,并到日本招揽留学生回国创业,这与张发饶一拍即合。宁波是中国塑料之都,汽配等产业十分发达,又有完整的石化产业链,这都是潜在的市场和机会。
在张发饶的带领下,公司积极布局功能高分子材料产品的研发。目前公司300多个牌号产品覆盖高分子相容剂、增韧剂、黏合树脂和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等领域。
不过,能之光的资本之路却走得颇为曲折。其曾于2017年5月挂牌新三板,后于2019年7月摘牌。2022年6月,能之光又重新在新三板挂牌并进入创新层。新三板期间,能之光被监管部门多次“点名”,涉及短线交易、股权代持没披露等问题。
2023年10月,公司向宁波市证监局提交了北交所上市辅导备案申请材料。
根据《招股书》,2022年至2024年,能之光的年营收分别约为5.56亿元、5.69亿元、6.11亿元。净利润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分别约为2186.4万元、4980.7万元和5594万元。目前能之光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汽车、线缆、电子电器、光伏组件等多个终端市场,其客户群体庞大且分散,涵盖众多中小型企业以及部分A股上市公司和全球行业龙头。本次IPO,能之光拟募资1.60亿元,分别用于功能高分子材料扩产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