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病装病”一年后,社区医生揪出陈女士“隐藏的痛苦”
“太阳穴像被紧箍咒勒住,腰背像扛着千斤重担,可所有检查都显示正常……”两个月前,杭州市南星街道的陈女士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科诊室时,声音里满是疲惫与委屈。谁也没想到,这场持续一年多的“怪病”,最终竟被诊断为抑郁症。
一年前,陈女士因换工作进入高强度加班状态,半年前又因孩子升学问题与家人频繁争执。起初只是开会紧张时太阳穴隐隐作痛,后来逐渐发展为持续性钝痛,严重时像“套了紧箍咒”;肩背和腰部也总像落了块冰,又酸又僵,夜间难以缓解。
一年间,她辗转多家医院的神经内科、骨科、康复科,做了头部CT、核磁共振、腰椎X光等检查,结果均为“未见异常”。止痛药、活血药只能短暂缓解,药效一过疼痛便卷土重来。
更让她痛苦的是周围人的误解:“亲戚说我太娇气,同事背后议论‘没病装病’想偷懒,连家人都劝我‘别胡思乱想’。”陈女士一度怀疑自己“精神不正常”,直到在社区健康宣传栏看到“躯体疼痛可能与心理有关”的科普,才鼓起勇气走进精神科诊室。
接诊的李宝娜医生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花近2小时倾听她的讲述,梳理线索:疼痛发作与工作压力、家庭矛盾密切相关,情绪紧张或低落时症状明显加重。最终诊断为抑郁症——患者的疼痛并非“装出来”,而是情绪长期压抑导致的躯体化症状。
“抑郁症并非只有情绪低落,部分患者会通过身体疼痛‘求救’。”李医生解释,长期压抑会打乱大脑神经递质平衡,导致身体对疼痛的敏感度升高,就像“警报系统”故障,明明没有器质性病变,却总发出疼痛信号。
明确诊断后,李医生为陈女士制定了药物+心理疏导的综合治疗方案。两个月后,她的头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腰酸背痛基本缓解,睡眠质量大幅改善。“现在终于能正常工作、陪孩子了,再也没人说我‘装病’了。”复诊时,陈女士难掩感激。
李医生提醒,若出现以下四种疼痛且检查无异常、常规治疗无效,需警惕抑郁症可能:
1.顽固头痛(双侧太阳穴或全头部持续性钝痛、紧箍感,止痛药效果差);
2.腰酸背痛(颈肩或下腰部肌肉僵硬酸痛,按摩、调整姿势难持久改善);
3.莫名腹痛(部位不固定,呈弥漫性不适、痉挛或胀气,胃肠检查无异常);
4.全身酸痛(多处肌肉或关节游走性酸楚、沉重无力,活动后不减轻)。
“身体的疼痛,往往是心灵的求救信号。”李宝娜说,当家人或朋友出现类似情况时,别轻易贴上“装病”标签,及时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才能早日摆脱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