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六小龙发力,市值3500亿“寒王”涨停,股价创历史新高

都市快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林司楠

都市快报讯  8月12日下午,3500亿市值的寒武纪涨停,股价创出历史新高——848.88元。如果你没有听过寒武纪的名字,那么你一定听说过英伟达(目前全球市场最炙手可热的AI芯片公司)。在不少国内投资者眼里,寒武纪便是英伟达在国内AI算力市场的“平替”,因为自2024年以来涨幅巨大,很多人称其“寒王”。

因为DeepSeek-R2传闻股价大涨

午后,A股AI算力板块直线飙升,其中的“中军”寒武纪强势封住涨停更是惊愕一众投资者。

“3000多亿的盘子都能20cm涨停,太夸张了。”杭州股民曹先生说,“我在今年6月份卖掉了‘寒王’,当时(寒武纪)600多元的价格我觉得已经很高了,没想到现在可以涨到快850元。”

导致今日寒武纪股价飙升的直接原因在于杭州六小龙之一的“DeepSeek-R2即将发布的传闻”,有消息称,“DeepSeek-R2的预计发布时间窗口为2025年8月15日至8月30日,但具体日期尚未官宣。”

受此影响,包括寒武纪、盛科通信、上海合晶、源杰科技、富满微等在内的半导体芯片股涨逾10%。

针对这则传闻,记者尝试让DeepSeek大模型回答了有关DeepSeek-R2发布日期的问题,该模型亦给出了较为肯定的答案,称“多方信源交叉验证了8月中下旬的发布窗口,但最终日期仍须以 DeepSeek官方消息为准。若近期无进一步延迟公告,R2极大概率将在未来两周内亮相。”

需要指出的是,DeepSeek-R2发布的传闻已并非首次。8月11日,DeepSeek服务突遭全面宕机,API接口、网页平台以及App均无法访问或响应。市场猜测,全面宕机可能的原因包括流量峰值冲击。目前,DeepSeek用户量已突破1.1亿,高峰时段服务器负载超限触发保护机制。类似故障在2025年1月、4月、5月和7月均发生过,均因短期流量激增导致。此外,网传DeepSeek-R2(性能对标GPT-5)即将发布,可能引发用户集中测试,加剧服务器压力。

今年春节过后,由DeepSeek、阿里千问等引发的新一轮AI投资狂潮,也引发了全球资本市场对中国资产特别是中国高科技股票的新一轮定价。当时,中国AI甚至令美国AI芯片龙头——英伟达一夜市值蒸发约5900亿美元(下跌近17%),创下美国上市公司单日损失纪录,而随之受益的则是包括寒武纪在内的国产AI替代逻辑。

对标英伟达的国产AI芯片龙头

寒武纪成立于2016年,其名称寓意着开启 AI 芯片新时代,如同地球生命大爆发的寒武纪时期。

公司由陈天石、陈云霁两兄弟和中科院计算所的投资管理平台中科算源共同设立。创立初期,寒武纪便凭借首款产品寒武纪 1A 处理器崭露头角,该处理器被华为麒麟970芯片采用,寒武纪借此一战成名,迅速在市场中获得了广泛关注。

成立仅一年,寒武纪便获得了超过1亿美元的A轮融资,由国家制造业基金、阿里巴巴、联想创投等领投。这笔资金主要用于云端 AI 芯片研发和布局智能计算生态,标志着寒武纪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0年7月20日,寒武纪在科创板首发上市,股票代码:688256,发行价64.39元/股,股价直达250元/股,市值冲破1000亿元。

上市之后,寒武纪以其颇具实力的团队背景以及过硬的技术吸引了各路资金的关注。这里有个有意思的插曲,彼时有着“医药女神”之称,管理着800亿规模的顶流基金经理葛兰,也“跨界”投资起了寒武纪。

2025 年,寒武纪市值成功突破 3200 亿元,成为科创板 “股王”,陈天石个人持股市值超 800 亿,登顶江西首富。

然而,上市后的寒武纪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对单一客户华为存在较高依赖,当 2018 年华为开始自研芯片后,寒武纪营收受到重创,股价也一度暴跌 84%。2023年,其营收仅7.09亿元,亏损8.48亿元,股价更是一度跌至50元/股。

质疑和想象并存

2024年,寒武纪营收11.74亿元,净利润亏损4.52亿元。11亿的营收撑起3000亿元的市值,对于“寒王”的质疑声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乐观的人认为,“寒武纪是国产英伟达,配得上这个市值”;而悲观的人则认为,“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泡沫。”

转机发生在今年4月,寒武纪年报及一季报业绩披露后,其公告显示,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1.74亿元,同比增长65.56%。2025年第一季度,寒武纪营业收入达11.11亿元,同比大增42倍。

用一个季度就完成了去年一整年的营收,“寒王”似乎在用实际行动表达AI的高增长是有道理的,特别是以DeepSeek、通义千问等为代表的国产AI大模型崛起后,对于国产算力的需求成为了寒武纪们进一步把高估值的底气所在。

杭州一家AI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AI大模型的不断迭代升级,科技公司对于AI算力,特别是国产算力的需求是非常确定的,这一块的空间未来会很大。”

在刚刚结束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郭毅可在演讲中指出,“全球AI算力需求正以每两年750倍的速率极速扩张,中国云端AI芯片市场预计将在2027年突破480亿美元规模,国产GPU市占率预计超80%。”

目前在全球市场,GPU由英伟达、AMD、英特尔三大厂商垄断,而国产算力芯片公司包括摩尔线程、燧原科技、壁仞科技、沐曦、中昊芯英等,也在悄然崛起。其中,摩尔线程、沐曦等明星独角兽集中在2020年前后成立,主要面向图形渲染和AI计算进行技术布局,杭州的AI芯片企业中昊芯英则专注于TPU架构。今年6月30日,摩尔线程和沐曦同时向上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

扎根于杭州的TPU技术架构AI芯片企业中昊芯英创始人杨龚轶凡指出,未来三到五年内,中国AI芯片产业将呈现出“多芯、多技术路径”的发展模式。他指出,“在硅谷已经没有新的GPU创业公司,但在国内却有十几二十家不同版本的AI芯片初创公司,这正是中国产业发展成熟度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