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誉归来!杭二中男生拿下国际信奥金牌,一起来看他的“考运”秘籍……
今天(8月8日),在8月2日的第37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 2025)中拿下国际金牌的杭州第二中学学生陈昕阳载誉归来,接受记者采访,分享了这块金牌背后的征程,以及关于热爱、自律与成长的故事。
陈昕阳(左五)回到杭州
从高原波折到赛场逆袭,稳住心态最重要
“坐了两趟12小时的飞机,辗转好几个机场,第一趟航班空调冷得腿直疼,硬扛到下飞机。”回忆起奔赴玻利维亚的一路,陈昕阳的语气轻描淡写,却藏着不易。
抵达高海拔比赛地后,高原的极端气候也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太阳直射时热得厉害,没太阳时风吹得又冷,加上有点感冒,整个人状态不算好。”更意外的是,他自带的键盘是别人送的,不知道含有无线功能,被禁用,只能在当地紧急重买,“真是多灾多难。”
但真正的考验在赛场。“第一天打开第一题就不会做,第二天还是这样。”
IOI竞赛包含两场比赛,分别在7月30日和8月1日进行,每场比赛中,选手都要在5小时内独立完成3道题,两天总共6道,每道题占100分,满分600分。
陈昕阳在比赛中
陈昕阳在第二场比赛刚开始状态并不算好,有一题只拿了66分。但他没有慌乱,凭借训练的经验,果断转向其他题目:“我知道一定有更简单的题,先解决能拿分的,再回头攻难题。”
这就是陈昕阳的“赛场智慧”,别死磕一道题,反思是不是陷入了思维误区。这种复盘习惯,让他在IOI的“逆风局”中总能找到破局点。
他说,虽然场外的人看实时排名惊心动魄,但他的心态是稳定、谨慎的。
中国队参赛的四名选手和国家队教练的合影(后排右二为陈昕阳)
学习秘籍:热爱、自律!打游戏放松,但严控时间
“做题对我来说不是任务,更像‘点缀生活’的事。”即使一天只啃一道难题,陈昕阳也不觉得枯燥。
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瘦瘦的男孩,早在高一就已经入选国家集训队保送北京大学,因为对信息学的热爱,他依然努力入选国家队,并拿下了这块世界金牌。
陈昕阳的身上有着极强的自律性,他直言自己会打游戏放松,但会控制自己。
陈昕阳与妈妈、教练李建
陈昕阳的竞赛教练李建老师对此深有感触:“他的自律到了‘可怕’的程度。别的孩子觉得做题苦,他却能从中找到乐趣,这不是功利性的追求,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在李老师看来,正是这种热爱让陈昕阳能沉下心来,在训练中保持专注,“他不是在‘卷’时间,而是在‘卷’效率。”
对于陈昕阳的自律,妈妈也很赞赏。“他从小就自律,我基本不用操心。”在她看来,自己的角色更像“隐身的后盾”——不干预学习细节,却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撑。
这位母亲的教育智慧体现在“发现”与“尊重”上。小时候,她让陈昕阳接触英语、钢琴、书法等多个领域,最终发现他对编程的特殊天赋与热爱。“是他爸爸提议学编程的,接触后发现他比较有天赋,也是他喜欢的,我们就全力支持。”
面对孩子玩游戏,李建老师和陈昕阳妈妈都不视之为“洪水猛兽”。李老师开玩笑,这门学科因为在机房,“离‘作案工具’很近”。“对于把打游戏当作合理的放松,我都很宽容。游戏有很多类别,我更希望他们能玩跟博弈论相关的游戏,无形中还能练习自己的博弈论水平。”
陈昕阳妈妈说:“只要成绩在预期内,学有余力,适当放松是应该的。”陈昕阳自己有严格的手机使用时间,还是妈妈提到的。
他们的这份宽容,源于了解并信任孩子。
师者说:培养兴趣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记者了解到,陈昕阳的信息学国际金牌,是杭二中的第16块国际金牌。
杭二中竞赛教练李建老师说:“如何培养孩子?我们其实更建议在小时候先以兴趣爱好的形式培养,过程中发现孩子确实还可以,然后再开始发力。”在李老师看来,陈昕阳的成功,印证了“兴趣先行”的教育理念。
李老师解释,杭州二中的训练体系讲究“双向选择”:初中阶段以兴趣培养为主,初三时若学生展现出潜力与热爱,再集中发力。陈昕阳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的。
杭二中学生在编程
编程和数学、物理等学科不同,一般的孩子接触得比较晚,所以发现孩子的兴趣和潜力很重要。李老师强调,学生如果逻辑思维比较优秀,并且对信息学有兴趣,可以早点以兴趣的形式接受专业的指导。
“重要的是学会高效学习,注重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他特别提到,现在信息学发展迅猛,“1996年的国际赛题,现在小学生都能做”,因此“举一反三的能力比死记硬背更关键”。
“比如你在跟AI对话,你可以选择看它的思考链,它为什么这样回答你。其实学生也是一样,一道题目,你跟他直接讲答案是没什么意义的。你要跟学生讲,为什么我这么想?这个思考过程非常重要。”
陈昕阳的金牌之路,是热爱抵御枯燥的坚持,是自律平衡学业的智慧,更是家庭与学校 “顺势而为” 的共同成就。
最后,对于学弟学妹的建议,陈昕阳分享了三点心得:“接受天赋差异,但别因此放弃;习惯难改,但要反复纠正;接受运气影响,但要守住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