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除公办园学前一年保教费是公共服务理念的升级

原创 杭州网
浏览量
作者:李凌娟

近日,一则重磅消息传来: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的保育教育费,对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参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免除水平,相应减免保育教育费。在出生率走低与教育焦虑并存的社会背景下,这项改革既是经济减负的惠民之举,更是公共服务理念升级的战略转身,其意义远超简单的费用划转。

财政兜底不是福利泛滥,而是责任归位。新政明确由财政部门按在园人数及生均收费水平补偿幼儿园损失,将原本压在家庭肩头的刚性支出转化为制度化的公共投入。这种成本共担机制打破了“谁受益谁买单”的市场逻辑,使政府从被动监管者蜕变为主动担责者,标志着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属性得到实质强化。当财政资金成为学前教育的基础支撑柱,便为所有儿童站在同一起跑线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梯度减免而非一刀切降费,彰显治理智慧。针对民办园设置的“同类型公办园免费基准线”,既守住了普惠底线又保留了质量弹性。允许高出部分继续收费的设计,既规避了强制限价可能导致的教育缩水风险,又通过价格信号引导家长理性选择。这种“保基本、留空间”的政策尺度,恰似给市场装上安全阀,让民办园在保持办学活力的同时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动态平衡。

三方协同而非单向输送,重塑教育生态。家庭因支出下降获得教育消费能力提升,幼儿园消除运营后顾之忧,政府则通过精准补助履行公共职责。这种新型责任链条中,每个主体都既是受益者又是建设者:家长可更多投入素质教育,园所得以专注教学创新,行政部门转向质量监控。当三方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学前教育便能摆脱功利化倾向,真正回归启蒙育人的本质。

此次改革不仅重新定义了“起点公平”的内涵,更昭示着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深层逻辑——只有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共同承担的成本分摊机制,才能够真正打破阶层固化的坚冰。公共服务的理念也由此实现了向“公共福祉共同支撑”的现代新模式的重大跨越,这正是国家治理能力在民生领域最细微之处的生动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