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是身体发出的警报 忍痛、乱用药后果很严重

杭州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叶佳裕

肿瘤患者身体疼痛发出警报时,盲目服药掩盖疼痛、忍一忍或熬一熬,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癌痛是肿瘤进展的关键信号之一,科学管理疼痛不仅是患者的权利,更是肿瘤治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蔡昀方说,随着医学发展,有越来越多方法让肿瘤患者远离疼痛。

明确病因优先于盲目镇痛

疼痛时可自我“三连问”

“我只是背痛,以为吃点止痛药就能好……”坐在麻醉疼痛科诊室里,肺癌患者张先生很后悔。两个月前,张先生开始背痛,就吃了家中常备的止痛药缓解。起先还管用,没想到后面越来越痛。上医院检查发现:肺癌已转移至肩胛骨,并造成严重的破坏性骨折。因就医较晚,张先生错过了手术和放疗的最佳时机。

“面对癌痛,乱用止痛药就像是自行关掉了‘警报器’,掩盖病情,延误诊治,而且止痛药本身的毒性风险极高。”蔡昀方表示,肿瘤患者乱用止痛药,付出的代价远比想象中要多。

蔡昀方提到另一位患者,长期依赖某种非处方止痛药,最终导致肝肾损伤。“更凶险的是,有患者擅自服用止痛药后,出现了呼吸抑制。”蔡昀方说,这是一位晚期肠癌患者,听说邻居用芬太尼透皮贴有效,便自行贴用,结果几小时后出现嗜睡、呼吸微弱症状,幸亏家人发现及时送医抢救才脱险。

“当疼痛来袭时,明确病因优先于盲目镇痛。”蔡昀方提醒说,出现疼痛时,学会正确自救、关注疼痛特性、区分疼痛性质是关键。“可以对自己进行‘三连问’:是否有明确的诱发因素,如活动后或者特定动作后疼痛加剧?是否在夜间安静时疼痛反而加重?疼痛是否在固定部位持续存在?”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持续性的疼痛,尤其是具有上述第二、第三个特点时,患者一定要第一时间上医院查明病因!”蔡昀方解释说,例如,夜间持续加重的胀痛,往往要高度警惕是肿瘤发出的信号。“我们会通过仔细评估患者的疼痛特点与体内神经的关系,结合必要的影像检查,搞清楚癌痛的根源,为患者后续针对性治疗扫除障碍。”

疼痛一般有三种情况

出现时要及时进行管理

癌痛是身体发出的重要预警,且贯穿于肿瘤的全周期。蔡昀方表示,肿瘤早期25%—30%的患者会出现疼痛,晚期高达60%—90%。疼痛可能源于三种情况:肿瘤直接破坏占70%—80%,如骨转移、神经压迫;抗肿瘤治疗副作用占15%—25%,如化疗药物导致的神经痛;肿瘤在治疗过程中伴发的其他疾病所产生的疼痛占5%—10%,如带状疱疹、关节炎等。

“还有一部分难治性癌痛的患者,传统止痛药对他们不起作用,对于肿瘤带来的剧痛,只能忍一忍、熬一熬。”蔡昀方说,这类难治性癌痛的患者占所有肿瘤患者的10%—20%。

“当下,依托于麻醉学科发展起来的精准介入镇痛技术,为这类患者重新带来了希望。”蔡昀方说,他曾接诊过一位在澳洲治疗宫颈癌的年轻女性,强效口服止痛药让她产生剧烈呕吐,人急剧消瘦,绝望中回国寻求帮助。在麻醉疼痛科植入了鞘内镇痛泵后,她的疼痛和难以忍受的呕吐逐渐消失,一个月后复诊时,体重和精神状态明显恢复。

蔡昀方介绍,对于全身多部位疼痛,或是对口服止痛药副作用难以耐受的患者,鞘内药物输注系统(俗称“镇痛泵”)带来了新解法——医生将一根很精细的导管,置入患者包裹脊髓的蛛网膜下腔,连接一个植入皮下的微型药泵,药物通过导管,直接作用于脊髓和大脑的疼痛中枢。

“这种方式最大的突破在于,达到同等甚至更好镇痛效果所需的药量,仅为传统口服剂量的1/300。这意味着药物对全身其他系统的副作用,如难以忍受的恶心呕吐、顽固性便秘等,大幅削减。”蔡昀方说,此外,对于疼痛根源明确,但止痛药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采用“精准阻断”的策略;针对源于局部肿瘤转移灶的疼痛,“病灶清除”本身结合麻醉镇痛管理,甚至可以一举三得:消灭肿瘤、缓解疼痛、预防瘫痪。

“患者出现癌痛时,不用怕也不用慌,及时到医院来进行疼痛管理,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显著提升。”蔡昀方说。

大咖辟谣

谣言1:肿瘤患者忍痛是坚强表现。

蔡昀方:忍痛不是美德,反而对肿瘤的危害很大。疼痛会抑制体内免疫细胞功能,可能促进肿瘤转移;同时,长期疼痛易引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损害身心健康。疼痛是身体发出的警报,无须强忍,应及时干预。科学止痛不仅能提升生活质量,也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环节。

谣言2:只有癌痛剧烈时,才需要用止痛药。

蔡昀方:癌痛分轻、中、重三级,用药需按“阶梯处理”。轻度疼痛即可使用止痛药,此时用量少、效果好、复发率低。若拖延治疗,疼痛可能造成神经永久性损伤,导致后期药量翻倍且效果变差。此外,除药物止痛外,还可采用神经调控、中枢镇痛等综合方案进行止痛,无须等到出现剧痛时才进行干预。

谣言3:吗啡一用就会成瘾,不如不用。

蔡昀方:吗啡是中、重度癌痛的金标准药物,规范使用成瘾率极低。国家对麻醉药品严格管控,医生会精准评估用药需求与剂量。若患者担忧成瘾或有副作用,可到疼痛门诊咨询替代方案。患者拒绝必要止痛治疗反而会加重病情,影响生存质量。

谣言4:出现疼痛代表肿瘤复发或转移了。

蔡昀方:癌痛成因复杂,不一定是提示复发或转移。约25%早期患者会出现疼痛,中晚期发生率达70%—80%。癌痛可能源于三类情况:肿瘤直接破坏;治疗副作用,如放化疗神经损伤,手脚会出现麻木性刺痛,占20%-30%;肿瘤在治疗过程中伴发的其他疼痛,如带状疱疹、关节炎,占5%—10%。出现疼痛,患者需到医院进行病因鉴别,避免误判。

谣言5:癌痛消失等于肿瘤治愈,不用再复查。

蔡昀方:癌痛缓解或消失不等同于肿瘤治愈。神经被完全破坏后疼痛可能消失,实则是病情恶化;药物控制了疼痛,更不意味着肿瘤停止进展。研究显示,坚持复查的患者生存期比未复查患者高约3倍。所以,即使疼痛控制良好,患者也需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否则可能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