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在高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全国180余名专家学者来杭交流

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浏览量
作者:记者 张晶 通讯员 姚争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世界各国对AI人才的需求迅猛增加。

近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025年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的计算机教育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180余人就“如何更好地在高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教授陈钟在致辞中提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是培养未来数字公民的核心抓手,需从“知识普及、能力培养、伦理引导”三方面协同推进。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应飚及清华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分别从地方高校和出版人视角,分享了推动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实践与思考。

会上,陈钟教授率先剖析AI时代高等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面对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教育部高等学校网络安全教指委秘书长封化民教授强调网络安全素养与AI教育的有机融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指委秘书长桂小林教授阐述了人工智能和大模型主导的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改革路径……

清华大学李兆麟教授从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AI化重构切入,前瞻性提出“智能计算体系”教育新范式,为推进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提供了全方位指导。他提出,大模型技术对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教学有深远影响,并建议以实践为导向,结合硬件仿真与性能调优实验,培养学生解决大模型时代系统挑战的能力,并建议重构教学框架,将传统体系结构与AI驱动的新型计算范式深度融合,为未来芯片与系统人才培养指明方向。

与会专家还围绕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并且探讨了数字素养培养体系构建及跨学科实践案例,为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杭期间,与会人员还前往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考察,详细了解了四足机器人在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并且近距离观摩机器人作业,部分代表还体验了“机器狗”的智能交互功能。

与会专家表示,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是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为培养出更多兼具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数智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高校老师也要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协同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关键技术突破,真正做到产学研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