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乡村建设立法2年了 实施情况怎么样?
今年8月,《杭州市乡村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满两周年。连日来,记者前往各地走访,实地了解实施成效。
走进临安区於潜镇潜东村,集中安置农房建设现场如火如荼,工人们正按照修改完善的图纸加紧施工,乡镇巡查员定期到场,依托“三带图四到场”机制,严格核查进度与质量;
漫步萧山区义桥镇昇光村宽阔平坦的乡道上,往昔如乱麻般悬吊在空中的“蜘蛛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杆多用、多杆合一”的智慧多功能杆、太阳能灯杆等,田园风光“无线好”;
淳安县鸠坑乡青苗村错落有致的农房间,签约的驻村指导建筑师团队正上门问需,以《杭州市村庄设计导则(试行)》为指引,为村庄系统谋划振兴蓝图……
“两年来,我们持续抓可操作落地配套政策制定,抓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建设,抓各项业务工作深化改革实践,有力推动了乡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精彩蝶变、乡村产业基础持续夯实、乡村建设法治体系逐步形成。”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从乡村建设实际需求出发,不断深化和拓展《条例》的内涵与外延,让《条例》更加“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法治支撑。
法规制度落实落细
乡村建设更规范有支撑
今年5月,市建委发布了《杭州市村庄设计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填补了杭州村庄设计技术标准空白。
“《导则》是《条例》的重要配套文件,为杭州村庄设计提供了规范化、标准化、特色化的技术指引。”市建委村镇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导则》创新性地建立了正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可直观地帮助村庄解决设计“不到位、不规范、不精细”问题。
两年来,像《导则》这样依据《条例》相关法条进行细化,既总结提炼我市乡村建设过往成功经验,又兼具现阶段指导和前瞻性引领的配套制度文件不断出台、持续落地,让纸头上的法律法规接地气、可实操,加快转化为实践实效。以《条例》为主干,以制度规范和政策文件为支撑的杭州乡村建设法规政策体系正不断形成。
制度“体系化”不断健全的同时,实施“大统筹”机制也更加顺畅。
依托《条例》赋予的法律职责,我市以“统筹协调一盘棋”为目标,每年明确贯彻落实《条例》重点任务。今年,全市乡村建设领域将统筹条块资源、凝聚上下合力,推进乡村规划建设和风貌提升、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提档、农村住房安全与提质、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提效、乡村建设要素保障与支撑提能五大行动涵盖38项重点任务,积极探索和打通以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为牵引缩小“三大差距”的实施路径,加快推动市域一体化发展。
建设提质见行见效
乡村建设更惠民可感知
既做好系统谋篇,也做到精准施策。在《条例》法治护航下,杭州聚焦制约乡村风貌提升的关键问题靶向破难、响鼓重锤。
为破除“线乱拉、杆乱立”这个农村长期存在的顽瘴痼疾,杭州于去年4月启动了为期3年的新一轮农村管线序化行动。
一年多来,乡村“空中蜘蛛网”治理成效显著——
从数据成果上看,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57个行政村完成新一轮整治,累计完成清废杆6764处、清废线3150.26公里、多杆合一2163处、多箱合一3281处、上改下163.96公里;
从实施力度上看,在2024年试点区域的基础上,今年全市除了将完成60个行政村管线序化的年度目标,还将大力推行试点区域经验,推动农村管线序化整治由重点区块向县域延伸扩面;
从长效管理上看,市建委将从严控增量、整治存量两个维度,探索建立属地与管线产权单位协作配合、共享共维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村管线序化持久有效。
从序化“一条线”到提质“一大片”,《条例》实施让杭州乡村建设破解“急难梗”有了支撑、有了抓手,有效推动各项业务工作稳进提质。
城乡风貌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计划共推进42个城乡风貌区和8个综合品质风貌区建设,其中新建25个,续建25个(含8个综合品质风貌区)。城乡风貌区内包含2025年拟实施项目198个,已开工191个,开工率96.47%,年底计划完工161个,已完工82个,完工率50.93%。根据《省建设厅关于印发全省住房建设城乡系统“千项万亿”工程2025年第一批重大项目实施计划》,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年度目标任务为完成投资79.59亿元,截至7月底已完成投资111.24亿元,投资完成率139.77%。
农房改造完成12311栋,为年度目标任务的68.4%;建成绿道99公里,完成率62%;全市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项目共390个,开工率已达127.27%,完工率51.12%……乡村建设跑出“加速度”,和美乡村新图景正加速绘就。
设计下乡走实走深
乡村建设更出彩可持续
作为“千万工程”的重要策源地和实践地,杭州乡村建设如何锁定从“先跑”到“领跑”的优势?
“我们用设计回应乡村‘一老一小’的切身需求,以全链赋能‘组合拳’打造振兴引擎。”杭州淳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总工孙桂芳的一番感言,道出了杭州乡村建设新阶段的新路径——在法治框架下,以政策引导、制度保障,加快推动人才、技术和服务下乡,以设计赋能乡村建设。
去年11月,杭州启动了“建筑赋能乡村 专业助力振兴”建筑师、工程师下乡行动,计划通过2年时间组织1000名以上建筑师、工程师深入村镇开展专业服务,提升乡村建设和管理水平。
行动启动以来,众多像孙桂芳这样的建筑师、工程师下一线、走田野,为乡村建设提供全方位、多专业的智力支持。截至目前,全市行政村与“双师”签约率已达85.18%,淳安、建德已率先实现100%全覆盖。
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 ,一个个“金点子”转化为高质量推进乡村建设的“金钥匙”,结出了“缩差”共富的“金果子”:
淳安县鸠坑乡青苗村“双师”智囊帮助科学谋划“设计+产业+运营”模式,盘活鸠坑茶和渔水文化资源,将村民闲置农房、村集体闲置资产蝶变为游客接待中心与特色民宿,促进“茶、渔、旅”三产融合,打造“茶圣渔村”品牌;建德市寿昌镇乌石村通过“双师”下乡行动找到一支既懂规划,又懂项目建设,还会产业运营的技术队伍,引入了盛销农业共富工坊,改造闲置农房为农产品加工中心,年增收30万元,解决120人“家门口”就业……
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中,“双师”们也提供着“村有所需、设计有为”的精准服务。如建德大慈岩镇“双师”团队对19个传统村落开展调研,制定《建德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建设导则》和古建筑“一户一策”保护方案,指导修复古建筑230余处。
从“有法可依”到“良法善治”,杭州乡村建设法治化探索创新的脚步不停。
“接下来,我们将根据杭州乡村建设‘精提升’所需,继续推进《条例》细化落实、补充完善,推动乡村建设工作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管理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让乡村可持续发展,加快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手记
这是记者第5年跟踪报道乡村建设立法工作,一路目睹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特别是《杭州市乡村建设条例》实施这2年来,杭州逐渐织就了“制度护航+实践创新”的双重图景。从管线序化到风貌提升,从农房图集服务到“双师”下乡,以法治护航乡村建设、助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改革实践,已从纸头案头跃入田间地头。
尤为可贵的是,专业力量与乡土智慧的融合,催生了淳安青苗“茶圣渔村”、建德乌石村共富工坊等鲜活样本,印证了“设计赋能”“运营前置”等理念对乡村振兴的深层撬动。
当法治与匠心共振,乡村便不再是城市的影子,而是自带生命力的现代版“富春山居”。未来,如何让“良法”更深度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这场“精提升”的探索,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