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录取信”折射教育温度
近日,多名网友晒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寄来的《致未录取同学的一封信》,随信还附有一个印着该校logo的小礼物。有网友觉得此举暖心,也有网友质疑是“伤口上撒盐”。对此,校方回应称,这是校长徐扬生为体现人文关怀而特意寄出的信件,并非正式的“未录取通知书”。校长本人也进一步阐释了写信初衷:“做老师40多年来,我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很大,希望这封信可以宽慰他们。”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6年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每年都会向通过该校综合评价但最终未被录取的考生寄送《致未录取同学的一封信》。今年高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福建开展了“631”综合评价,吸引了近3万名学子踊跃报考。为了感谢考生们为追求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拂去他们心头的些许失落,该校今年一共寄出了1300余封“未录取信”。
暂时抛开各方观点不谈,仅从考生分享“未录取信”这一行为本身来说,他们对于“意外来信”的感动是真实的,对于信中传递的安慰与鼓励也是认同的。正如网友在留言中说的,他们大概“从未想过会被一所大学如此温柔相待”。同时,这封信也让许许多多经历过高考的人有所触动,为我们当好家长树立了好榜样。就像徐扬生校长说的那样,“其实人生当中会有很多的考试、考验等待着我们,高考只是其中的一场,用不着因为高考的结果影响未来的人生。”
生活中,人与人的交集大多是短暂的,但短暂的交集,亦可闪耀出璀璨的人性光辉。“未录取信”的意外走红,不禁让人联想到之前网友们纷纷在社交网络上晒出的“手写退稿信”,有的来自《收获》等著名文学期刊,更多则来自各地的报纸副刊。一封封被认真书写,又被认真收藏的退稿信,不仅象征着我们对从前“车、马、邮件都慢”的怀念,更投射出数字时代我们对“真实连接”的期盼与珍惜。
穿越争议的“未录取信”,让教育回归了“人”的本质。规则与分数之外,我们依然可以给予每个人平等的尊重与关怀。信中所承载的温柔与诚恳、认可与尊重,就是大学应当教给这些年轻人的“第一堂课”。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所谓“伤口上撒盐”的质疑,大概很快会随风而去;相信若干年后,当这些年轻人逐渐在各行各业独当一面时,偶然间翻出这一封封“未录取信”,他们心中依旧会荡漾着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