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树下的文化涟漪 重新定义“阅读空间”

杭州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张雅丽

一头连着东山弄社区,一头连着曙光路,一棵两百余年的银杏树下,“阅见西湖”文化会客厅于三个月前亮相。这里不仅毗邻西湖风景区和杭州植物园,更以“书店+咖啡馆+艺术展”的复合形态,变成社区与城市的文化枢纽——东山弄居民将其视为“家门口的客厅”,游客则通过这扇“微窗”,窥见杭州更深处的斑斓掠影。

同样在西湖区,焕新升级的西湖区图书馆于6月25日开放,增设了智能化借阅系统、亲子阅读专区及数字阅读体验区,为读者带来现代化的阅读体验。

这道文化涟漪,如何从西湖区扩散至全市?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数据显示,2025年全市计划新增“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700个、城市书房50家、阅读驿站90家。从“阅见西湖”到全域阅读网络,杭州正以新型阅读空间为载体,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模式。

银杏树下的文化涟漪

夏日的午后,阳光穿过“阅见西湖”文化会客厅那棵古老的银杏树,在下沉广场洒落斑驳的光影。不少游客被这份惬意吸引,咖啡馆座无虚席,晓风书屋人来人往。隔壁的“余杭风物展”人气颇高。拾级而上来到二楼,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围绕西湖的过去与现在展开的画卷,既有摄影主题展,也有老物件展。

以特色空间连接多元主体,这个新型文化空间成为西湖区打造“阅读第一区”的重要实验室。

“这里原本是区文化馆的老楼,改造时刻意保留了建筑的历史痕迹,让银杏树成为自然展陈的一部分。”就运营层面而言,“阅见西湖”文化会客厅主理人陈腾介绍,这里尝试打破传统文化空间的边界,接下来还将推出“曙光 CityWalk”等主题活动,以文化会客厅为起点,串联起曙光路与西湖的新景致,让静态的阅读空间成为串联城市文旅脉络的关键节点。

西湖区的阅读版图远不止于此。除了“西湖遇见敦煌”“麦家理想谷”“阅见西湖”等热门打卡地外,西湖区文化馆、图书馆、非遗馆都同步进行了上新。

比如西湖区图书馆重新开放后,引入现代化的服务设备,不仅更新借阅书籍,场馆细节如灯光和座椅也得到精心改进,通过“阅生态”“阅数智”“阅历史”“阅人文”四大主题空间,向读者展示着现代化公共文化空间的温度与深度。同时,图书馆依托大数据,分析了读者阅读偏好,以此进一步优化采购配送效率,实现全区187个图书馆(含分馆)馆际互认、纸质文献通借通还。

新型文化空间遍地开花

“这里既能看书,又能看展,周末一待就是大半天。有朋友来了,我们也很乐意选择家门口的书店、咖啡馆,坐下来聊一聊。”家住东山弄社区的赵小姐的体验,正是杭州新型文化空间服务升级的生动写照。

除了西湖区,今年萧山区新增了首个沉浸式社区阅读空间——苹果儿童阅读馆;滨江新增了5家硅谷书房,分别为冠一社区一然书屋、协同社区硅谷书房、石门塘社区硅谷书房、高新区(滨江)工青妇联合空间—半径青年书屋、向南社区硅谷书房;上城区采荷公园内,新增了上城区图书馆采荷分馆……从过去单一服务模式的书店、图书馆,到复合型的新型文化空间,眼下,越来越多的阅读空间融合艺术展览、文化沙龙、创意市集等多维体验,变成市民家门口的文化会客厅。

截至目前,杭州建成城市书房和杭州书房共418个,杭州邻里阅读空间186个,文化驿站95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累计建成1884个。这些数字背后,是杭州公共文化服务从“高大上”走向“小而美”的日常。

当阅读空间成为文化坐标,它带来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升级。

记者从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了解到,杭州正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协同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并进行公共文化共同体试点探索。尤其是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通过盘活城市闲置空间、改造老旧厂房、利用商业综合体等举措,建成一批兼具文化传播、艺术体验、社交休闲功能的新型文化空间。

2025年,杭州将继续深化社会共建,鼓励多元参与,重点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新型文化空间,比如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库,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这种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提质目标,正是杭州公共文化服务正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深耕的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