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种菌“技术流”王鹏: 菌棒变“金棒” 绣球菌日产3吨不够卖

杭州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蔡杨洋 文 王毅 摄

最近,杭州千岛秀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鹏有一个“甜蜜的烦恼”:厂里种植的绣球菌长势再好,也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

绣球菌,这种对许多人来说有些陌生的菌类,正悄然走红餐桌。它外观像白色绣球花,吃起来滑嫩脆爽,营养价值很高。千岛秀菇是全省唯一一家实现绣球菌工厂化栽培的食用菌生产企业。

“90后”王鹏是“菌二代”,2022年从父亲王富根手里接过工厂。接手后,他改变经营思路,斥资打造数字化菇房、研发可移动5G智慧菇房、组建“90后”“00后”技术团队……

干农业,什么最重要?在王鹏这里,答案是技术。

一个概念对了!绣球菌鲜品供不应求

推开菇房的门,一股凉气扑面而来。这里光线明亮,雾气均匀地弥漫在空气中,一排排铁架上,雪白的绣球菌正在生长。

这间不到30平方米的菇房,栽培着约15000包绣球菌。王鹏的厂里共有80个菇房,每天产出约3吨新鲜绣球菌。即便如此,产品依旧供不应求。

“根本拿不出现货,我连电话都不敢接,甚至有客户想直接买菌棒。”王鹏笑着摇了摇头,要知道,把菌棒培育到绣球菌“开花”,需要50天左右。

王鹏第一次知道绣球菌是在2017年。当时,他的父亲王富根正在种植秀珍菇,一次偶然机会,从合作商那里了解到绣球菌——装进保健品礼盒的干品,每斤售价超过了100元,而且全国产量稀少。

王富根敏锐地察觉到商机,决心要转型。很快,他停掉了手里的秀珍菇项目,投入约600万元,建起生产线和20个菇房,开始探索工业化种植绣球菌。

工厂每天产出五六百斤绣球菌,总量不大但销路稳定,但需求增长远超产能。2022年,正和朋友经营医美公司的王鹏被叫了回来。

怎么做,父子俩产生了分歧,争论持续了一个多月。王富根坚持做深加工,制成干品出售,利润更高。王鹏主张直接销售鲜品,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为了说服父亲,王鹏当起销售员,一头扎进了市场,还专门跑到上海西郊国际市场蹲点观察。眼前景象让他更坚定自己的看法:饭店门口高高叠起的绣球菌泡沫箱,第二天就少了一半,第三天又少一半。

“这说明市场在迅速消化产品。老百姓会慢慢认识它,未来空间巨大。”王鹏认为,做鲜品要投入的资金更多,但资金周转更快,是长远之计。

他用个人出资推动扩产的方式表达决心。很快,二期、三期工厂相继开建,绣球菌日产量一路跃升到3吨左右。市场也印证了王鹏的判断:绣球菌供不应求,客户几乎都是主动上门,甚至吸引了国外客户。

王鹏“押”对宝了。2023年底,王富根彻底把工厂交给了王鹏,不再过问。

“从建第一条产线起,我们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时很少人明白‘工业化种菌’的概念。”回望过去,王鹏感慨,管厂很累,遇到的问题很多,但关键时刻都有政府和银行“扶一把”,“工行淳安支行主动给我们授信,解决了工厂升级改造的资金问题,让我们有底气不断研发新品、扩大产能。”

一项技术突破了!生长周期从180天缩短到60天

王鹏深知,产能只是基础,现在是一个拼技术的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别的,一定是技术。”

正是这种认知,驱动着他持续创新。

培育绣球菌,曾是一件耗时又费力的事。这种菌很“娇气”,最初生长周期长达180天,而且必须生活在恒温、恒湿、无菌的环境中。它还属于“阳光蘑菇”,每天需要多达10个小时的光照。

团队引入日本优质菌种,攻克核心技术,把绣球菌的生长周期压缩至60天左右。这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目前绣球菌从菌种到采收普遍需要80天至90天。“生长周期的缩短,意味着产能的增长,时间就是最直接的成本优势。”王鹏算得很清楚。

在一次市场调研中,他发现色泽更白的绣球菌更受欢迎,价格高不少。回来后,他立刻带领团队投入研发,调整培养基配方,优化菇房环境参数,提升绣球菌的品相。

菇房门口,一个智能控制系统实时显示着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数据。这也是王鹏回村后打造的数字化菇房,还包括通风、光照,一切由数据精准调控。

2023年,他还与省农科院联手,研发出可移动5G智慧菇房。这些菇房形似“方舱”,融合了5G、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为绣球菌提供了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它能实现节能减排,还能提高产量,一个‘方舱’能种5000个菌包。”王鹏介绍。

更难得的是,可移动5G智慧菇房正向周边农户推广,让“智慧种菌”走进乡村,助力乡亲们在家门口增收。

技术突破,也帮助企业叩开了更广阔的大门。2023年,工厂栽培的绣球菌登上了亚运餐桌。2024年12月,5500包绣球菌菌包通过海运成功出口韩国,这是省内绣球菌菌包首次走出国门。更令人欣喜的是,韩国客户还表达了每年采购10万美元成熟菌包的意向,为企业出海铺下了第一块基石。

市场上顺风顺水,但王鹏的危机感却从未消失。他清楚,全国种植户都在紧盯同一个技术制高点:绣球菌的液体菌种技术。这项技术一旦突破,将再次大幅缩短周期、提升产量,彻底改变行业竞争格局。

今年上半年,王鹏专门组建了一支由“90后”“00后”组成的年轻研发团队,全力攻坚液体菌种。“这场竞赛预计明年上半年能见分晓。”王鹏语气紧迫,“谁先突破,谁就能主导市场。”

他知道,自己从父亲手中接过的不只是工厂,更是用技术深耕农业的使命,“我们淳安好山好水栽培出来的绣球菌,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对话

Q:你作为创二代,如何看待自己与父亲的创业?

A:我父亲那一辈创业很苦,种秀珍菇的时候,经常凌晨两点起来采菇。我没有吃过父亲那一辈的苦,但我受益于他打下的基础。现在,我们面临不同的创业环境、不同的挑战,不管做出什么成绩,都不能忘记老一辈,不能忘记挖井人。

Q:干农业4年多时间,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A:管工厂很累,事无巨细。跟养孩子一样,看着绣球菌慢慢长大,幸福感蛮强的。

Q:回村后,你适应的是什么?

A:我以前很爱玩,朋友很多,到处去旅行。现在发现同龄人很少,“没朋友”了,生活“没频道”了。一开始的确很难受,到现在已经适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