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城益民,古韵新声润烟火——以文化赋能城市更新加快打造现代化人民城市

杭州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赵慈杰 李军 王莉莉 王昭奕

俯瞰天目里国际街区。 记者 张之冰 摄

在“更新”的杭州,你总能于生活处处,以不同方式打开一个个“文化彩蛋”——

也许是逛进了西湖边的东山集,在挑选鲜货时瞥见的那一抹宋韵青绿,或是在邻里空间巧遇一首诗歌、一次沙龙;

也许是踩在晓霞弄修旧如旧的青石板上,抬头看见民居窗台前缀着传统云头纹的晾衣架、曲水纹的空调机罩,在“日用而不觉”中采撷传统美学;

也许是漫步在拆墙透绿后的天目里国际街区,脚步被特色集市、创意演出、先锋艺术等牵引,在300多亩的“无界公园”感受文艺的浸润……

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奋进征途上,杭州坚持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在城市肌理重塑间厚植历史底蕴,于烟火寻常处赓续千年文脉,让“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转化为可感、可触、可及的“风雅处处是寻常”,书写传统与现代交融、发展与惠民共生的现代化“更新答卷”。

更新塑形,文化注魂,而人是最终衡量一切价值的尺度。

焕新的空间 焕彩的生活

让“烟火气”兼具“文艺范”

西湖区灵隐街道外东山弄86号,曾经的东山农贸市场,如今的“西湖·东山集”。

作为西湖区灵隐街道东山弄完整社区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这座承载30年市井烟火的老市场历经系统改造,以ABC三个区域12500平方米的高品质空间,承托起周边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老商户们都留了下来,最让杭州人心心念念的“西湖鱼亭”,依旧“每天从西湖现捞,捞到什么卖什么”,不同的是引入了先进的恒温、过滤及水循环系统,让食客们能吃上最新鲜的西湖鱼货。

新鲜蔬果、四时风物依旧供应不断,在市场里卖了20年菜的商户程姐仍每天4点早起进货,五六点就开始理货出摊,不同的是,“连蔬菜摆放都经过培训,要按不同的颜色和品种搭配。”

更多的新业态、新功能也加了进来、补了起来。年轻人爱的咖啡烘焙、品牌餐饮,游客们所需的食酒花茶、民宿文创,还有曾经散落在附近的修补店,也被集中到了市场的便民服务中心,满足各种“小修小补”的需求……老与新有机融合,稳稳地托起居民的一日三餐,延续着杭州人老底子饮食文化,让人们不断解锁一站式品质服务。

菜市场,也是文化场。

“改造后,我们在市场里不定期举办文化沙龙、文创市集、潮流快闪和公益便民等活动,营造‘烟火气里的质感生活’。”在杭州东山农贸市场有限公司董事长山海雯看来,空间重塑为文化融入提供了更多可能,“引用我们海报上一句文案,‘菜市场是我的食粮,逛菜市场是我的精神食粮’。”

走进市集,宋韵“青绿”与西湖山水意境充盈着空间,招牌字体来自宋刻本,内饰色彩取自《千里江山图》,营造出远山青黛般的雅致氛围,使“杭城文旅”与“星级菜场”完美相融。

文化的滋养、情感的共鸣与认同的再造也伴随着更新改造全过程。

“东山弄口述史” 让尘封往事在街坊讲述中流淌;“东山封面人物”将平凡面孔与故事化作社区精神的注脚;一场场音乐快闪上居民共唱,欢乐的音符在摊位间跳跃;“菜市场诗歌共创”让市井日常成诗,食物香气与知识芬芳一同飘荡……在一次次分享、创作与缔造中,社区不断地从物理空间的“集合体”成为文化认同的“共同体”。

家门口的“文化阵地”还不止于此。

沿外东山弄步行不过百米,穿过曙光路婆娑的树影,就到达了“阅见西湖”。这个由原西湖区文化馆改造而成的诗意空间,集图书文创、艺术展览、名家讲座、互动市集、咖啡美食等于一体,成为市民游客可阅读、可休憩、可交流的城市文化会客厅。

从“老菜场”带着“文艺范”新生,到“老场馆”满载“书香气”归来,一个个生动案例折射出城市更新与“文化+民生”的同频共振:老旧空间更新已超越了功能本身,成为传承文化根脉、塑造文化认同、传递人文关怀的温情载体。

“我们在推进城市更新中尤为关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推动城市硬件功能提升与文化软实力建设同步发力、互促共进。”市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潘凌捷表示,要在更新实践中精准把握烟火气与文化味的平衡点,因地制宜地将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城市肌理与细胞,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生活场景,让群众在点滴日常中汲取文化的力量。

更多沉睡的、静态的文化标本正在更新中苏醒、焕活,走向流动的城市生活。

吴山脚下,二十三坊巷更新将老旧小区改造与街巷提升相结合,破解群众居住痛点的同时,以“修旧如旧”的精细手笔让每条街巷化身“可阅读的博物馆”。焕新后的晓霞弄,晾衣架化身云头纹艺术装置,墙面的古诗石刻诉说百年故事,展现出兼具生活温度与历史厚度的“杭州韵味”。

西溪之南,留下老街“破茧新生”——今年5月首发亮相的“1129社区中心”再现千年宋韵,将点茶、插花、制香等传统技艺与现代潮流融合,让人们恍若踏入“活着的宋画”。

城市更新,在砖瓦重塑中播下文化种子,让文化在日常中自然生长。

开放的城市 无界的魅力

让“高颜值”迸发“高产值”

时隔十年,党中央再次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的新要求,为新时期城市发展定向导航。

此时的杭州城西,一场城市更新先锋式探索已然成型,精准呼应着5个“更加注重”,推动“文化+民生”的创新实践迈向“next level”——

7月底,以天目里为核心辐射周边300多亩空间的“无界公园式”高品质街区——天目里国际街区全面完工、精彩收官。

从单体文化地标的“点”迈向开放共享街区的“面”,这场“破界”行动源于对群众高品质文化空间需求的响应。

“天目里作为全国知名的艺术商业综合体无疑是成功的,但改造前其与周边区域存在明显的割裂感,楼宇之间围墙林立,外围环境杂乱、业态单一,制约了区块整体价值的释放。”古荡街道天目里国际街区项目相关负责人王晟旻介绍,墙里墙外的巨大“落差”,让周边群众要求改造提升的诉求日益强烈。

为此,古荡街道创新构建“政府+楼宇业主+商户”共建共治的生态,彻底拆除楼宇间围墙与封闭绿化带,将天目里、北园、南岸公园与莲花广场精心串联,实现资源整合与统筹管理。

“开放自由,人行优先”的改造原则精妙地融于设计与施工细节,让人们不仅能“走进来”,更愿“留下来”:掩映在树荫中的书店、画廊、美术馆等艺术场所,为这个空间注入了国际化、跨文化的丰富内涵,持续导入的特色集市、创意演出及常态化艺术活动等,以高频、多元的文化服务供给,让市民游客得以“昼享品质消费,夜赏文化盛宴”。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这场以提升人的幸福感为原点的“空间革命”,也深植着产业升级、能级跃迁的深远布局。

以“天目里”聚集的设计、文创产业为基础,街区将围绕“轻生活、文创、艺术、时尚、休娱、创业、潮聚”七大主题,加快辐射形成“新消费、新平台、新会展、新文创、新文娱、新科技、新直播、新设计、新零售”九大产业集聚;同时,创新设置外摆商业区与移动商铺车,突破传统营业边界,打造“商业无边界、业态无定点”的新消费模式。

眼下,街区经济“强磁场”已开始释放引力——

天目里入驻率超90%,资本流入同比增长120%;安高若等5家知名品牌首店相继落地,构建起“首店入驻—首秀发布—首展联动”生态链;改造后街区日均客流超1.5万人次,2025年街区预计营收更是将突破60亿元,约为改造前3倍。

这并非个例。放眼杭州,城市更新的“试验场”正持续掀起“存量提质”的深刻变革,让打开的空间迸发出无限的发展:由老印刷厂蜕变而来良渚5000+艺创园,涵盖艺术展览、创意市集等业态,成为良渚文化走廊上可触摸、参与、生长的文化地标;改造中的LOFT49二期,将把封闭厂区打造成开放式城市公共平台,融合产、商、展、集、秀功能矩阵,构建创意产业生态服务圈……

文化润心,生活常新,产业向新。“更新”的杭州,正不断以“文化+民生”为牵引,推动民生福祉与产业振兴交响,物质富有与精神富足相生,以“惠民温度”标注城市“发展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