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浙江大学生送教十四年 不断创新课程点亮乡村孩子的人生
原创
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浏览量
非遗手作、科学探究、国学经典、红色文化、户外劳动……近日,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蒲公英”传统文化送教小分队来到金华浦江,开启了第十四年的“蒲公英之约”,为杭坪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送来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暑期课程。
“孩子们渴望接触真实的文化、参与更有深度的课堂。”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蒲公英”团队越来越了解乡村孩子的成长需求。基于这份共识,队员们在前期课程设计上把握“传承”与“创新”间的平衡,让非遗有趣更润心。浙外23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朱同欣说出团队的心声:“我们要做非遗传承的践行者,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手里绽放新的生机。”
为此,在传统文化课堂上,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化作指尖的温度、眼中的惊喜。当匠人工具与童真巧妙碰撞,孩子们真切触摸到了代代相传的匠心。团队指导老师季康松表示:“我们不断摸索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今年的书画明信片反响特别好,孩子们的理解和表达超乎预期。这让我们坚信,信仰的星火能在代际传递中永远炽热,照亮他们的人生。”
今年,该团队还设计了劳动教育的课程,他们手把手带领当地的孩子握紧锄头进行深耕。当汗珠砸在泥土里晕开小泥点时,大家都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分量。这样的劳动教育课程不仅是农事体验,在劳作的汗水中,“自力更生”的种子已经在队员和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从最初“带着课程去支教”到现在“带着需求做课程”,从单一非遗教学到“非遗+劳动”融合课程,“蒲公英”团队不变的是对服务乡村教育的初心和热忱。
闭营仪式上,杭坪镇中心小学校长张红星对团队表达了由衷感谢。他说,这种校地合作模式既丰富了当地小学生的暑期生活,也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鲜活力。未来,希望能够继续深化合作,让“蒲公英之约”延续下去,点亮更多乡村孩子们的梦想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