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烤”验下的清凉守护 彰显城市的温度与担当

原创 杭州网
浏览量
作者:沈杭琪

盛夏时节,持续的高温天气让户外工作变得尤为艰辛。而杭州城管驿站敞开大门为一线户外工作者以及有需要的市民群众提供清凉的避暑港湾,成为街头巷尾一道温馨的风景线。这不仅是对抗高温的物理屏障,更是城市文明的精神体现——当劳动者汗流浃背时,能否获得应有的关怀与尊重,正是衡量城市文明高度的重要标尺。

清凉一夏见温情。建筑工人在脚手架上挥汗如雨,环卫工人握着扫把与滚烫的地面“较劲”,外卖骑手在热浪中穿梭……城市的运转离不开这群“高温勇士”,他们用汗水浇筑城市的美好,却时常面临饮水难、休息难、如厕难等现实困境。如今,在遍布街头的城管驿站里,空调的凉意驱散暑热,医药箱里的应急药品守护健康,更有共享雨伞、书籍报刊、手机充电、智能换电瓶等因地制宜的特色便民服务。在这里,一杯凉茶消暑,一张座椅解乏,一声问候暖心,让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里,也能寻得一片充满人情味的“清凉绿洲”。

方寸之间见民生。在杭州,263座城管驿站点缀城市间,按照2-3公里的服务半径科学布局,每日7:00-18:00敞开大门,特殊情况下还会延长服务时间,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城的“清凉服务网”。这些驿站大多由闲置空间改造而成,既让“沉睡资源”重焕生机,更实现了民生服务的精准投放——建筑工地旁、商贸区周边、物流集散地附近,每一处选址都暗藏着城市管理的智慧。走进驿站,补给区、休息区、阅读区、应急医疗区等功能分区井然有序,处处都在诉说着城市对劳动者的温情守护。

微光成炬见文明。城市治理的智慧,既体现在宏大的规划蓝图中,更蕴含在贴心的服务细节里。高温关怀不应是季节性的“一阵风”,而要成为城市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当建筑工人的水杯总有清凉续满,当环卫工的作息随气温灵活调整,当快递小哥的电动车随时可换电瓶——这些润物无声的细节,恰是城市文明最真实的刻度。同时,社会各界应形成合力,积极参与到这场温暖接力中,比如,工会常态化组织开展“夏送清凉”活动、企业的捐赠物资直达一线、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各个驿站……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企业参与”共治模式,让城市的夏日防护网既有“力度”更显“温度”。

当我们漫步在整洁的街道、享受着便捷的外卖、仰望着拔地而起的高楼时,不应忘记这些便利背后是无数户外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杭州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城市温度,就体现在对普通劳动者细致入微的关怀中。城市文明的参天大树,正是由这样点滴的关爱浇灌生长。当我们为高温下的劳动者送去清凉时,也让城市文明之树在这样点滴的关爱浇灌中愈发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