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元”奶茶堆成山,谁在痛饮这场资本狂欢?
近日,“外卖大战”硝烟又起,美团、淘宝闪购、京东三大外卖平台再发多张奶茶折扣券和兑换券。这场看似让利于用户的盛宴,却发生了大量奶茶无人认领的情况。据媒体报道,四川沪上阿姨门店晚八点半仍有200余杯饮品无人领取,店员被迫将制作好的奶茶整箱倒入下水道。多地茶饮店也出现类似情况,蜜雪冰城、古茗等品牌门店堆积数十杯未取饮品,最终因超过保质期被丢弃。面对这场愈演愈烈的补贴大战,我们不禁要问:这场补贴狂欢,真的能持续吗?
流量至上,补贴背后的“零和博弈”。外卖平台的补贴大战本质上是资本驱动的流量争夺战。京东将商家补贴比例提升至70%~80%,美团单日补贴亏损达8000万元,这种“烧钱换市场”的模式看似创造了短期繁荣,实则是一场资源错配的零和博弈。以茶饮品牌沪上阿姨为例,其某门店在“0元购”活动中单日接单300杯,但每杯需承担2到3元补贴成本,加上人工与原料损耗,实际利润率不足1%。而哈尔滨某茶饮店因配送运力不足,被迫丢弃137杯未送出的奶茶,直接经济损失超5000元。这种异化在消费者端同样显著。据媒体披露,某小区单日清理出37单未拆封外卖。社交平台上“冰箱囤奶茶”的晒单背后,是惊人的食品浪费。
生态失衡,利益分配的“单一狂欢”。一些平台展示的 “日赚千元骑手”“订单翻倍商家”,让外界误认为“补贴能惠及所有参与者”。然而,真实的商业生态却并不平衡。例如,中小商家在补贴中承担着更高比例的成本分摊,可能出现“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困境;骑手在订单暴增时面临着超时罚款、交通事故等风险,高收入背后是超负荷劳动。更隐蔽的是消费者权益受损,当平台将成本转嫁给商家后,部分商家可能通过降低食材标准维持运营,最终影响食品安全。市场繁荣不应是单一环节的狂欢,而需兼顾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的共同利益。
饮鸩止渴,产业链条的“断裂呻吟”。补贴战最危险的后果,是让整个行业陷入“价值空心化”的漩涡。部分补贴活动的确能带来短期繁荣,但行业代价常被忽视。比如,持续亏损的价格战可能导致平台缩减服务投入,影响配送质量;过度依赖补贴的商家可能失去自主经营能力,在优惠退坡后陷入生存危机;习惯了“0元购”的消费者可能对合理价格产生抵触,倒逼整个行业陷入低价竞争泥潭。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平台将补贴异化为“垄断工具”,通过烧钱挤压对手生存空间,最终可能形成市场垄断,反而推高长期消费成本。健康的市场应追求可持续增长,而非饮鸩止渴式的“速成”扩张。
网约车与共享单车等补贴战的历史经验表明,“钞能力”终有边界,外卖行业若继续沉迷短期流量,终将重蹈覆辙。真正的商业竞争不应是“价格战”而应是“价值战”,当百亿补贴的潮水退去,唯有以品质为基石、以效率为引擎、以合理利润为血脉的企业,才能在商业文明的沙滩上留下坚实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