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吨垃圾中的寻找值不值
近日,一则“2名环卫工人高温下翻8吨垃圾寻找儿童手表”的新闻引发热议,没有收到网友的支持点赞,却受到了舆论铺天盖地的质疑。争吵的背后是公共资源分配与使用的矛盾,是社会效率和个体价值的不平衡。
从经济理性角度分析,这无疑是一次成本收益严重失衡的搜寻行动。2位环卫工人4小时的高强度劳动,加上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其成本远超一块儿童手表的价值。可是,经济上不值得就不做吗?大同市城管局“以后遇到市民求助的事情还是会做”的回应,诠释了服务型政府的态度和坚持。有求必应的承诺,正体现在一次次的温暖服务中,也带动着整个社会走向热情、互助的道路。
但“值不值”从来不是客观的数字问题,“没有过多考虑‘值不值’的问题”的回答也许正是问题所在。我们要看到,许多网友代入的是环卫工人视角而非游客,反对声中也许还有身为打工人的共情,又或者担心并非每个丢失物品的人都能够获得同等的公共服务。如何在为民服务同时把好价值尺度,是我们需要在这次讨论中深刻反思的。
一方面,相关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关系,认识到社会的高效运转和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绝不是“来者不拒”的有求必应,在意识上警惕“服务型”向“讨好型”的偏移。在个人层面,不应将过度牺牲视为美德。
另一方面,良好的制度能够更好地回答“值不值”的问题。一个成熟的社会应当建立明确规则,白纸黑字释明公共服务的清晰边界和制度约束,辅以保险、公益等制度化渠道,为不适合通过政府解决的事务以及公共服务中超出工作范畴的付出提供合适的出路,既防止公共资源的私用滥用,又能为群众的合理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八吨垃圾中的寻找,应当成为我们反思公共服务边界、重建价值理性的契机,在社会和个人、权利和义务、效率和价值之间,找到更加平衡和人性化的连接点。当制度设计和行为选择能够考虑到参与的各方主体,公共服务的阳光才能平等地照在每个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