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可以有 底线不能无
近日,河北两名男子身着“绿巨人”服装和“病号服”在地铁车厢内大肆喧哗、举止夸张地拍摄恶搞视频。这场持续近一小时的“行为艺术”,吓得乘客纷纷躲避,最终,两人因扰乱公共秩序受到了行政处罚。这一看似是“博眼球”的闹剧,实则是当下网络生态中“流量之上”价值观的典型病症,暴露出部分人对公共规则的漠视已到了令人忧心的程度。
现代社会倡导多元化表达,但这种表达必须以遵守公序良俗为前提。地铁作为密闭的公共交通空间,人流量密集,乘客对突然出现的噪音和异常举动,极易产生不适甚至恐慌。这两名男子的行为早已超出正常娱乐范畴,直接干扰他人正常出行,甚至可能引发踩踏等安全隐患。公安机关的处罚,并非是对“奇装异服”的否定,而是对“扰乱秩序”行为的依法纠偏。
值得警惕的是,网络流量文化正催生出一股畸形的表演欲。近年来,为博取关注而扰乱公共秩序的事件屡见不鲜。某些创作者深谙“黑红也是红”的流量密码,将公共场所异化为个人秀场,肆意妄为。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平台算法对争议性内容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变相鼓励了创作者不断突破底线。当“丧尸妆”“假绑架”等极端行为能带来百万播放量时,就会形成“越界—关注—模仿”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公共秩序将被严重破坏,社会文明也将受到侵蚀。这样的闹剧真的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在规范网络行为、维护公共秩序这件事上,各方都责无旁贷。平台方不能做“甩手掌柜”,应加强内容审核,对类似低俗炒作行为予以严格限制。监管部门要完善“线上+线下”的联动机制,对违规行为行程有力震慑。作为网民,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成为围观起哄的助推者,遇到此类行为时该举报就举报。此事件中,受惊乘客的迅速反应和警方的及时处置,以及评论区的集体抵制,正体现了社会对越界行为的“零容忍”。我们乐见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但绝不接受装疯卖傻、不顾他人感受的“个性张扬”。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个“枷锁”,正是文明社会的共同契约。当“博出位”的冲动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法律必须亮明红线。唯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守护公共文明的堤坝,让社会在有序、和谐的轨道上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