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为骨 以筷为范——从天竺筷看年轻干部的品格锤炼
筷子古称箸,外形直而不弯,被古人视为刚正不阿的象征,唐玄宗在一次御宴上将手中的金箸赏给宰相宋璟道:“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表彰了宋璟像筷子一样正直的品质;而竹,则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正直、有气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取材于山间箬竹的天竺筷作为“杭州四宝”之一,历经数百年岁月打磨,不仅承载着江南的烟火气,更凝结着中国人对“器物载道”的深刻哲思。每一双天竺筷的诞生,都历经选材、蒸煮、晾晒、雕刻、上漆等十余道工序,对年轻干部而言,天竺筷恰是一道衡量品格的标杆,其选材之严、做工之精、传承之韧,处处彰显着成长成才的密码。
年轻干部当如竹之“直”,守初心如持正箸。天竺筷源起杭州天竺山的实心大叶箬竹,以“平直长短均匀”为标准,凡弯曲、虫蛀者皆被剔除。这种对“直”的坚守,恰如年轻干部应有的政治品格。据民国25年《杭州天竺筷调查》一文记载,优质天竺筷“直而不曲,端而不斜”,即便经油炸、水煮也不变形——这恰似年轻干部面对诱惑时的定力。年轻干部初入职场,如同新竹初裁,唯有守住“直”的本色,才能在复杂环境中不跑偏、不走样。杨震“四知拒金”的刚直,海瑞“布袍脱粟”的清正,皆源于对初心的坚守。就像天竺筷在蒸煮晾晒中褪去杂质、保持挺直,年轻干部也需在政治历练中淬炼党性,面对“人情关”“利益关”时,始终如筷子般“直道而行”,不向歪风低头,不为私利折腰。
年轻干部当如匠之“精”,磨本领似琢细工。一双天竺筷的诞生,要经过二十余道工序:砍竹取料需“百里挑一”,烙花绘图要“毫厘不差”,装头抛光必“温润如玉”。第六代传承人周生元说:“几十万根竹子里,能做成精品筷的不过几万根。”这种“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正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修课。年轻干部往往怀揣干事热情,但本领恐慌是绕不开的坎。就像天竺筷制作中“蒸煮去涩”的耐心,年轻干部需在基层实践中沉下心来,磨炼真功夫;如同烙花工艺“一笔一划见功底”,年轻干部也要在政策学习、群众工作中精益求精,把每一件小事做扎实、做透彻。当年天竺筷匠人在筷身烙下西湖山水,是对技艺的敬畏;如今年轻干部在岗位上追求“事交我办请放心”,是对责任的担当。
年轻干部当如艺之“新”,善传承亦敢突破。从清代潘珊史以锡质工艺为天竺筷烙上独特的花纹,使天竺筷从简易的竹筷变成精美的工艺品,到第五代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连道潜心改良工艺,赋予天竺筷以杭州元素和文化属性,让天竺筷重新焕发生机,再到第六代传承人周生元成立天竺筷工艺博物馆,推动天竺筷“非遗进校园”,设计开发“清风·家”等系列文创产品,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薪火相传”的重量。这种传承精神,对年轻干部而言,便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天竺筷的传承从不是墨守成规。周生元带领团队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让老物件走进亚运村、亮相国际舞台,诠释了“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宗”的智慧。新时代的年轻干部,既要像天竺筷守护“竹之本质”那样坚守原则,也要如匠人改良工艺般勇于创新。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要以新思路破解新难题,在工作中厚植为民情怀,无论是参与基层治理,还是推动城市更新,都要像守护非遗技艺那样,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业绩。
一双天竺筷,夹起的是食物,更是文化;映照的是器物,更是品格。年轻干部当以竹为骨,学其正直不屈;以匠为师,修其精益求精;以传承为任,守其初心不改。如此,方能在成长路上如天竺筷般,历经风雨而本色依旧,在为民服务的征程上“挺直腰杆”“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