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型诈骗屡禁不止?诈骗和反诈打的都是心理战!记者对话一线反诈民警
都市快报讯 “他那么完美,我从来没想过他会是个骗子……”48岁的王女士(化姓)在社交平台遇上了一位男子,经过三个月的聊天接触,两人很快陷入了爱河。直到民警出现在王女士家里的那一刻,她自始至终都很难相信这是一场骗局,声嘶力竭地向民警大吼。
为什么诈骗屡禁不止?记者对话杭州一线反诈民警,他说:“因为人的欲望永无止境。”
他以身入局
和深陷爱情骗局的受害人聊天一个月
当时上门进行反诈劝阻的是临平区公安分局反诈民警徐少波,面对眼前这位“暴躁”女士的狂怒与谩骂,他在沉默中大脑飞速运转,思考如何应对。
“事情发生在去年11月,今年2月我们上门劝阻时,她还坚信对方会来杭州和她结婚。”徐少波说,这位男子自称转业,后成为了一名旅游博主,每天“云游四海”,生活随性,他发布的一张张自由洒脱的旅游照深深吸引了王女士。反诈预警机制启动后,徐少波联动相关单位核查其身份,并通过视频聊天对质骗子,最终揭穿了骗局,但王女士却“情陷其中”。
事后,徐少波对王女士进行了长达4个小时的心理疏导,而后的每天都给王女士发信息聊天开导,时长近2个月。
徐少波拿着两人的聊天记录对记者说:“刚开始接触下来,王女士展现给大家的都是尖酸刻薄、脾气暴躁的一面,但其实她很细腻,她每天都给我发送‘语音方阵’,分享各种生活中的点滴小事……”
近两个月的时间,王女士把对那位“男友”的分享欲渐渐转移到了徐少波这里,“其实她也知道自己被骗了,她有着很强的分享欲,只不过她对两个人的聊天习以为常,一下子很难适应,直到4月17日,她没再给我发消息,我知道她应该是情绪缓和过来了。”徐少波说,情感类的骗局中,以前大家可能被“高富帅、白富美”所吸引,现在那些生活经历丰富、自由洒脱、兴趣爱好广泛,并且能极大程度理解人、共情人的“完美恋人”更吸引人。
“在初期,诈骗分子会以某种身份出场,采用幽默、倾听、共情、鼓励、赞美等技巧,满足受害人希望被倾听、被看到、被认可、被支持等心理需要,从而制造出幸福感和愉悦感,这种时候就一定要当心了。”
在王女士经历的这场“反诈战役”中,徐少波先后拦截50万、300万两笔取现,类似的爱情骗局,徐少波遇到的不在少数。
“骗子最会利用的就是人性的各种欲望,最终把所有的欲望引导到贪欲上,这样诈骗过程就实现‘完美闭环’了。”徐少波慢慢意识到,诈骗就是一场心理战,同样反诈也是一场心理战,要突破诈骗分子和受害人的心理防线,就要研究心理学。
人的心理中有各种躲不开的欲望
骗子利用人的欲望做骗局
徐少波,这个眉清目秀、一脸正气的30岁小伙,是临平区公安分局新型犯罪防范大队的中坚力量。作为土生土长的临平人,2017年他从浙江警察学院毕业后,又回到了临平,考到星桥派出所成为了一名社区民警,去年8月调到区公安分局反诈中心从事反诈工作。
为缓解基层压力,分局每日都会派民警到辖区派出所增援值班,7月10日晚,记者跟随徐少波来到了反诈一线崇贤派出所。
“您好,您是不是下载了一款不明APP?要当心受骗啊,赶快卸载掉……”晚上19点,崇贤派出所反诈分中心电话一个接着一个。
分管反诈的副所长张毅告诉记者,所里有8名民辅警负责反诈工作,每天会派2-3名民辅警出外勤进行上门预警。针对劝阻困难的或中高危案例,徐少波和所里的劝阻民警就会出动。
“反诈一线的大部分案件,大部分是针对20岁到40岁的年轻人,骗子会把人性中躲不开的各种欲望引导到贪欲上,所以大家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各种欲望。”徐少波说。
徐少波介绍,目前较为流行的诈骗有约炮类、婚恋交友类、身份冒充类(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等)……“它们利用的就是人性中的色欲、情欲和畏惧心理。”
“如果把人的欲望比作一座冰山,那显露在外的仅仅是冰山的一角。”徐少波说,在诈骗案例中,受害人最大的欲望是贪欲。
“大家都有想赚钱的动机、都想有享受好运的感觉,或多或少也都有一种赌徒心态。人有各种欲望都再正常不过,但在骗局面前,大家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这些欲望,在深陷其中时,能及时克制自己的欲望。”徐少波说。
上当受骗别不承认
他仅靠几个表情动作就能识别
在上门劝阻过程中,徐少波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我没有被骗”。到底有没有被骗?徐少波同样也运用了心理学知识,仅通过对方几个下意识做出的微表情、微动作就能判定。
70多岁的徐阿姨(化姓)因上当受骗被叫到派出所“唤醒”。徐少波说,当时徐阿姨不停地用手摸自己脸,讲话时身体后倾、眼神飘忽,不停地望向窗外。“她始终是坐不正的状态,不是抠手指就是摸手背,小动作很多,这下她就算一直坚定自己没被骗,我们也能确定她就是被骗了。”
徐少波说,从派出所到分局,工作从微观逐渐到宏观,从单兵作战到和同事配合共同分析研判、归纳总结,现如今已利用心理学知识归纳推出很多反诈关键词,深入街道社区宣讲。
在临平,他们还创新性地按照居住、教育、医疗、办公等不同场景分类制定了统一的反诈宣传内容。徐少波介绍,这几大场景分别用几个色系进行规划,色系的选择也运用了心理学,比如在居住场景,所有小区、村社里的反诈宣传都是橙色标志,橙色在心理上给人温暖、活力的感觉,在居住区,这种色调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
杭州市公安局有一支反诈“心防”团队,自成立起,徐少波就是团队成员之一。他说,反诈“心防”就是要让大家看到自己身上的各种欲望、各种弱点,遇到紧急情况时能沉得住气,不轻易做决定。
“诈骗分子利用的就是大家的各种欲望及心理弱点,那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大家认识到自己的欲望和心理弱点,建立自己的‘心防’,守护自己来之不易的钱袋子。”徐少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