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多家,融会贯通,年过九旬仍创作不息 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吕国璋在杭州逝世

都市快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余夕雯

都市快报讯 7月12日早上,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吕国璋在杭州逝世,享年99岁。

吕国璋1963年进入西泠印社系统工作,在杭州书画社担任主任。调至杭州书画社那年,吕国璋直接参加了西泠印社各项恢复工作,并亲历了西泠印社全面恢复的历史。1979年,他加入西泠印社成为社员,2003年起任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

吕国璋的女儿吕红告诉记者,老先生走得很安详,“纵有万般悲痛,也知他一生圆满厚重。父亲说学海无涯,而我的思念亦无涯”。

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艺专雕塑系

1927年,吕国璋出生在上海,自幼酷爱书艺,1947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艺专(即今天的中国美院)雕塑系。他在自述写作中这样写道:“中学毕业,升不起大学,读不起私立美术学校,只得以做事来换取生活(因为家里人多),经过多方面的曲折周转,才得以在晚上进苏州美专去画石膏,为了吃饭白天做事,为了学习晚上去画石膏。那时呀正是敌伪统治的时候……时常要停电,为了防止飞机侦察,晚上门窗都得遮掩,如果被发现有灯光透出,就得被抓进宪兵司令部拷打,因此我们的学习是危险的,是困苦的,而且也是孤独的。最初有两个同学画,最后仅存我一个。教师、同学什么都没有。但就在这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光里,我打下了一切绘画的根底——素描。”

在那样危险的情况下,还继续画画,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对美术的热爱,想来很难支撑。吕国璋入校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国立艺专地下党支委。浙江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显示,他各科成绩屡屡排班级第一,后来成为知名书法家、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1950年从国立艺专雕塑系毕业后,吕国璋先后担任过多所中学和艺术单位的领导,很多人不知道,吕国璋是杭州市江城中学首任校长(1954年8月-1958年5月任职),在此之前,还担任过杭十中的军代表、党支部书记、教导主任、政治教师(1949年-1952年)。当年平整校园、劳动实践、射击训练、互助贫寒学子等办学活动,获得凤山门一带百姓的交口称赞。去年,江城中学建校70周年,他亲手书写的“厚德载物”四字,激励着每一位江城学子。

学习传统,讲究功力,取法多家,融会贯通

在紧张繁忙的行政工作的同时,他仍孜孜不倦地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社内名家荟萃,书法篆刻精品丰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也得益良多。吕国璋坚持的学习道路是:“学习传统,讲究功力,取法多家,融会贯通,终而掺以个人胸襟抱负、艺术趣味,打炼出自己的艺术风格。”

离休后的吕国璋仍创作不息,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可谓人书俱老。

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一直到1985、1986年离休,我才从西泠印社的行政工作中脱离出来,本来百分之二百的时间都放在工作上,没时间搞艺术。我发狠心,要对得起自己,要把时间追回来,将全部的精力转到画画、写字上。时间紧迫,我第一紧要的是恢复原来的西洋画写生基础,每天画头像、人体,写生,增强造型能力。第二是搞书法,在西泠印社时看老先生写字也是较多的,比如沙老基本上是写字的,加上本身我也喜欢写字,就想首先把字写好,我就集中力量学字,学古人的字,王羲之的字帖、魏碑、汉隶书、篆书、金文等都临摹了很长时间。”

他每天早上七点半起来,晚上十二点半睡觉,下午睡两个小时,其他时间全都在写字画画。一天用在书画上的时间有九到十个小时。“我每天都有自己的计划,九十几岁了,我还在努力向前赶超,不肯落在别人后面。”吕国璋曾说。

前几天,吕国璋女儿吕红整理了父亲多年前的画作,有许多都是描绘荷花的,用笔恣意,淋漓酣畅。

吕老的生命尽头,最终也定格在了这个荷花盛开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