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实不一样的ta们丨从羡慕别人到成为一员!杭州11岁博物馆小讲解员带你解锁暑假的另一面
当蝉鸣渐次爬上枝头,当阳光把午后的树影筛成细碎光斑,属于夏天的篇章正热烈展开。这个暑假,在杭州的校园内外,一群孩子正以别样笔触,勾勒着独有的童年剪影。
杭州网暑期特别策划“暑”实不一样的ta们,正是为了捕捉这些闪光的瞬间。我们相信,每个暑假都不该只有一种模样,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里,都藏着不为人知的热爱与执着。无论是体训场上的咬牙坚持、博物馆里的认真坚守,还是竞技比赛里的绝地反击,这些“不一样”的经历,都是童年最生动的注脚。
这个夏天,让我们一起遇见“暑”实不一样的ta们,看见成长最本真的力量。
七月的杭州,暑气蒸腾,杭州博物馆内却清凉雅致,古色古香的展厅里人流不息。
7月10日下午,记者走进杭州博物馆南馆通史陈列区,在穿梭的人群中,几个身着统一黄色马甲的小小讲解员格外亮眼,11岁的潘钰晴便是其中一个。她面容清秀,身形高挑,利落的马尾辫随着讲解的动作轻轻甩动,身上斜挎着的“小蜜蜂”扩音器传出清脆的声音,为围拢的游客介绍着玻璃展柜里文物的前世今生。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杭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战国水晶杯’。”她站在展柜前,声音稚嫩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它1990年出土于杭州半山镇石塘村战国1号墓,素面无纹,造型简洁,是迄今我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最大的一件,更被列入首批64件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名单,是当之无愧的国家一级文物。”讲解时,她会时不时抬起手,纤细的手指向水晶杯的细节处,引导游客观察历经两千多年依然晶莹的质地,眼神里闪烁着对文物的珍视和热爱。
40个点位的讲解词,当时背了两三个月
别看如今讲解流畅、落落大方的潘钰晴,正式成为博物馆志愿者担任讲解任务才不到一年。这个看似光鲜的身份背后,却藏着一段与讲解词“死磕”的难忘经历。
杭州博物馆南馆从一楼到二楼共有约40个讲解点位,每个点位的讲解内容在250个字左右,串联起这些文物故事的文本总量有近八千字。“当时光背这些稿子,就花了两三个月时间,但从背下到背熟又花了不少时间。”潘钰晴笑着回忆,刚开始接到任务时,光看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就有些发怵,“平时背一篇几百字的课文都觉得难,现在居然一口气要背这么多字,说不慌是假的。”
但她有自己的“笨办法”,每天只攻克一两个点位,先通读理解,再分段记忆,最后试着脱稿复述。“有时候在家练熟了,就拉着爸爸妈妈当‘临时游客’,站在客厅里给他们讲。”她笑着补充,语气里满是孩子气的认真。
为求万无一失:
考核那天“超额”准备了讲解词
“当时就怕考不过。”最初报名时的忐忑,潘钰晴至今记忆犹新。“考核规则里40个点位分重点和辅助,其实不用全背诵,但为了多一分把握,我当时背下了30多个。”考核当天,老师会全程跟听讲解,结束后也会给出具体意见。当时,她因对展厅讲解线路不熟悉,常是讲解词到了嘴边,脚却还没踩到对应点位,“那会儿还是挺紧张的,脑子和手脚都很忙的样子。”
顺利成为一名博物馆志愿者后,她没有止于“背稿”。为了让讲解更生动,她周末常去其他博物馆“偷师”,听资深讲解员如何做内容拓展,学习他们怎么与参观者互动。
她也明白,讲解的“底气”来自积累,她认为,只有多积累文史类知识,才能在讲解时加进自己的理解。成为志愿者后,潘钰晴家里的书架上多了很多与博物馆有关的书,像介绍大英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之类的书。没事的时候,她就翻翻看,那些印在纸上的文物故事,看的次数多了,就像“跑进”了自己脑子里,日常讲解中,自己也会变得自信笃定。
从羡慕别人到成为一员
她说:希望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
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不仅让潘钰晴在知识积累中收获自信,更让她体会到了这个身份赋予的自豪感。“以前看别的讲解员哥哥姐姐,觉得他们特别厉害,很羡慕,现在自己也成了其中一员,特别自豪。”她坦言,这个身份不仅帮她拓宽了知识面和交际圈,更让她在每次讲解结束后,从游客的掌声和点赞中真切感受到这件事的意义,“希望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机会。”
潘爸爸也发现,孩子通过这份志愿工作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都有了长足进步。
最让潘钰晴感到骄傲的一次,是在地铁上看到杭州博物馆的宣传片——画面里正是她最爱的战国水晶杯。“当时特别激动,拉着妈妈说‘这个我会讲!’”虽然不会当众讲出来,但脑子里会自动浮现讲解词,“感觉自己和博物馆、和这些文物的联系更紧密了。”
如今,每个双休日只要有空,她都会来博物馆服务,一次就是三四个小时。“爸爸妈妈很支持我,还总拿优秀的志愿者激励我。”她笑着说,尽管牺牲了不少玩耍时间,却觉得格外值得。
这个暑假,潘钰晴的志愿排班表排得满满当当,仅7月就有六七次讲解任务。“接下来想挑战城市规划馆的讲解,听说那里的讲解词更长、内容更复杂,挑战也更大。”说这话时,她的眼里满是期待与向往。
那就祝这个11岁的“小大人”心想事成吧。如果想亲身感受她的讲解,不妨去杭州博物馆和她偶遇。
杭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像潘钰晴这样的小小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利用周末、寒暑假自愿来到博物馆服务,定时讲解只是志愿工作的一部分。稚嫩的声音里透着专业,既让游客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也展现了当代小学生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值得为他们点赞”。
“暑”实不一样的ta们事例故事征集: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孩子,他们的暑期故事里藏着热爱、执着与成长,欢迎将这些故事【私信】分享给我们。可以是体训中的突破、可以是非遗传承中的坚守,也可以是其他任何能展现孩子别样暑期的经历。
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值得被记录的瞬间,让更多人看到孩子们在暑期里的别样成长。期待你的分享,让“暑”实不一样的ta们被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