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洞里吹出城市治理新风

原创 杭州网
浏览量
作者:张筱璐

7月1日起,杭州6处防空洞纳凉点如约开放,在41℃的高温橙色预警下,为市民撑起一片清凉绿洲。这已是杭州连续第23年开放防空洞供市民避暑,从单纯“送凉风”到如今融合国防教育、文化体验的“纳凉+”服务链,一场静水流深的城市治理变革正在坑道中悄然发生。

从物理空间到精神家园,纳凉点的功能迭代彰显服务升级。走进四牌楼防空洞,25℃的凉意与洞外的热浪形成鲜明对比。这里不仅是避暑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集文化、教育、运动于一体的复合型公共空间。8大功能区中,共享书屋的阅读灯下,孩子伏案写作业;烽火影院的银幕前,老人专注观看抗战纪录片;乒乓球台的绿茵上,年轻人挥拍竞技。这种功能迭代,折射出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变——从单一的“提供凉爽”到“满足多元需求”,从“被动服务”到“主动赋能”。当物质需求基本满足后,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新的痛点。防空洞的改造,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杭州从“物质共同富裕”向“精神共同富裕”迈进的坚实步伐。

从战备设施到民生地标:防空洞的转型见证城市治理创新。防空洞的蜕变,彰显了公共资源盘活的创新智慧。四牌楼纳凉点今年以逾2500平方米的空间,打造8大功能区的复合场景:国防动员体验馆内,老旅社物件与航天模型交织,诉说“平战结合”的变迁;烽火影院放映红色影片,与“中流砥柱”抗战图片展形成历史教育双翼;电子打靶区则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将国防教育转化为可参与的互动体验。这种空间赋能,使防空洞从单纯的避暑功能中跳脱,成为传承城市记忆、普及科学知识的文化容器。当市民在避暑时触摸历史温度,当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国防知识,防空洞已超越其物理属性,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战备与民生的精神地标。

从局部惠民到全域共享,纳凉点布局彰显共同富裕底色。

6处纳凉点分布上城、西湖、萧山、富阳四区,形成“15分钟纳凉圈”。新增的棉纺工地坑道、西山坑道、鹳山防空洞等点位,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城郊结合部和新兴城区。这种布局调整,折射出杭州推进共同富裕的深层逻辑——不仅要让市民“有地方纳凉”,更要“就近纳凉”“公平纳凉”。更值得称道的是,所有纳凉点均实行“三免服务”:免费Wi-Fi、免费饮水、免费书籍。当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建筑工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成为主要受益群体时,纳凉点已超越物理空间,成为衡量社会公平的“温度计”。

杭州防空洞的变迁史,恰是一部城市治理理念的进化史。从最初打开大门的“让洞于民”,到如今功能多元的“纳凉联盟”,其核心始终是对“人”的深切观照。当四牌楼纳凉点的老人们摇着蒲扇重温抗战历史,当孩童在激光打靶区发出惊喜欢呼,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高温下的喘息之地,更是一座城市将战备资源转化为文明载体的智慧。这种以人为本、多元协同的治理新风,或许比25℃的凉意更值得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