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头起草致美国总统埃森豪威尔的公开信,1955年与钱学森同船归国,杭电原院长王祖耆辞世,享年98岁
都市快报讯 2025年7月5日18:15,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原院长、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王祖耆先生,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98岁。(耆:读音为qí)
王祖耆先生是第二任院长,网上有关他的资料并不多,时任院办主任的孙巨人曾总结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杭电退休教师郝丽萍评价他:真正的高风亮节,廉政亲民。
带头起草致美国总统公开信
与钱学森同船归国
橙柿互动记者联系了杭电退休教师郝丽萍,她曾在王院长生前对他有过一次简短的采访。郝丽萍说,当时老院长提起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当年与钱学森同船回国的故事。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留美学者的“归国潮”有两次。第一次从1949年8月新中国即将成立开始,到1951年10月9日美国司法部发布明确禁止学习理、工、医、农的中国留学生离境的法令。第二次从1954年7月美国逐渐放松和撤销对中国留学生的禁归令开始到1957年,约有200人回国。
这期间,中国留学生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写了两封公开信,要求美国撤销限制中国留学生离境的命令。第一封公开信是梁晓天执笔,而第二封公开信由王祖耆带头起草,9名美国中西部中国留学生参与签名。
1954年秋天,美国政府终于允许一部分中国留美学者回国,为了抓住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王祖耆主动中断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业,携刚结婚不久的妻子,毅然踏上了回国的船。
据王德禄《杜开昔采访许国志》(2012)记载:1955年9月15日,从旧金山起航的“克利夫兰总统号”是第二波回国高潮中留学生人数最多的。乘坐这条船回国的有钱学森(蒋英)夫妇、李正武(孙湘)夫妇、许国志(蒋丽金)夫妇、王祖耆(沈学均)夫妇等24人及6个子女共计30个中国人。因为钱学森在这条船上,很多记者纷纷想采访钱学森,所以这条船成为当时新闻界关注的焦点。
在洛杉矶起锚后,为了便于联系,王祖耆编辑了一张30人的“克利夫兰轮第六十次航行归国同学录”名单,并动手刻板和油印了几十份,分发给大家。
郝丽萍告诉记者,王院长在美时期应该就与钱学森认识,在九龙候车期间,王祖耆和另一位留学生担当起钱学森的贴身“兼职保镖”,一左一右,寸步不离。
1955年10月,“克利夫兰总统号”经香港到达深圳,一船爱国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0月10日,钱学森、王祖耆一行30人到达广州,同学们向媒体提交了“广州公开信”,题目叫《向祖国致敬》。
这封公开信发表在当时广州地方报纸上,全文400余字。
“在那最艰苦的解放初期,我们身在海外,无法来尽我们应尽的责任。今天却回来分享这做一个新中国人民的光荣,实在非常惭愧.......我们要全心全力在英明的政府的领导下,来参加建国工作,向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迈进!”
抗战胜利前先后逗留过12个城市
出国留学是他报效祖国的开始
王祖耆出生于1927年12月,江苏无锡人。童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不到十岁就开始逃难,逗留过12个城市,转了三次小学四次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考上上海交通大学。
1947年,王祖耆参加了学生爱国运动,次年6月5日,上海爆发反对美帝的大游行,因国民党特务捣乱,许多大学生被挡在校内。
郝丽萍说,当时王祖耆参与校报编辑工作,趁特务不注意,赶到外滩游行集结地了解情况,进行采访。外滩的斗争十分激烈,特务冲散学生队伍并抓住了他,用手枪柄狠打他的头部,他的眼镜被打掉了,鲜血直涌。特务以为他活不成了,把他撂在了外白渡桥,幸好被附近医院的医生救起,保住了一条性命。后来国民党特务开始四处抓捕进步学生,警察局闻讯后追查,在社会进步人士接应下,他才得以转移。
交大回不去了,书也读不成了,怎么办呢?郝丽萍说,当时正好有亲戚关照他去美国,于是他毅然决定出国学习。
“可以说,出国是无奈,但也是他报效祖国的开始。”
老同事:
他很儒雅,平易近人
又是个很“小气”的人
回国后,王祖耆服从国家分配,在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工作。1980年,他作为7名骨干之一被派遣到杭州,援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先后担任教授、党委委员、副院长、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党委副书记等职。
郝丽萍1977年进入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授政治,后从事学生工作。在她记忆中,王院长是个很“小气”的人。
“当时和领导接触少,只听说他行事低调,从不占用学校资源。据当时的车队队长余志成回忆,好几次他的夫人沈老师要去上海办事,都是自己购买车票,有时候因为赶时间,需要车队派车接送,王院长第二天就到车队结账,一定自费解决。
“第一次见到他,我只觉得他很有气势,戴副眼镜,又很儒雅,见到大家会一一打招呼,有一次他还问我的工作情况,我很诧异领导竟然知道我的名字,他很平易近人。”郝丽萍说。
据时任院办主任孙巨人的回忆:王祖耆教授在任院长期间,狠抓基础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在他的领导下,学校各项事业向前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我校的国际学术交流和教师出国进修和访问工作,起步早,活动多,在浙江省名列前茅,不少外事活动要得到王祖耆夫人沈学均副教授(在原杭州大学旅游系任教)的帮助和参与,沈学均副教授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外孙女,对这一社会关系,王祖耆从不提及。
孙巨人介绍,王祖耆院长还曾任浙江省政协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政协常委,他积极参政议政,1988年4月院长任期届满后,担任第四届浙江省侨联主席、党组书记,主持省侨联工作,为浙江省和全国侨务工作付出了努力。
“1993年至2003年整整10年间,王祖耆院长受聘为中国电子学会资深会员工作委员会顾问,资深委的工作会议和学术研讨会,他总是积极参加,为调动、发挥资深专家的作用献计献策。可以说,王祖耆院长是资深委顾问中参加活动最多、顾问时间最长的三人之一。” 孙巨人说,他还是中国电子学会会士,曾任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学报》杂志主编,微波学会委员、电子教育学会委员,为我国电子科技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亲眼目睹国家的磨难
事实证明我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王祖耆院长曾在采访中这样回忆自己的一生:
我一生经历中,早期是颠沛流离,出生在无锡,不到十岁日本鬼子打来了就开始逃难,无锡老家的宅子在战火中毁于一旦。抗战胜利前我逗留过12个城市,转了三次小学、四次中学,抗战胜利后考上上海交大才算稳定下来。我亲眼目睹国家的磨难,深知没有国家的独立哪有自己的小家?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在交大就参加了进步学生的社团“创社”。那个时候我就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立志要为国家的独立自由而学习,所以出国留学是我报效祖国的开始。回国后也经历了很多,看到最后党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纠正了左的错误路线,国家实力迅速壮大。
事实证明我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我这一生从来没有想过个人要获得什么利益啊,头衔啊,但是党和国家还是给与我很多,我能安度晚年,心里十分感激。回顾一生,可以说一生无悔!
郝丽萍告诉记者,在得知王院长逝世的消息后,她就知道一定不会举办追悼会,“这符合他的行事风格,低调沉稳,我们在心里默默怀念,是对他最大的尊重与敬意。”
王祖耆的儿子也因父亲生前行事低调,婉拒了记者的采访。他说,父亲的离去令全家陷入巨大的悲痛和无尽的哀思。他的一生,是追求光明、矢志报国的一生,是献身教育、鞠躬尽瘁的一生,是品德高尚、风范长存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