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外摆经济:从“烟火气”到“共富力”的创新实践
傍晚的杭州环城北路,纳德酒店外摆摊前40元一只的蹄髈刚出锅,莲花宾馆的预订微信群新增第200位顾客的订单。这些方寸之间的烟火场景,正是杭州“外摆新政”后呈现的现象缩影。
从2023年率先推出商业外摆支持政策,到2024年升级2.0版本,杭州通过权限下放、流程压缩70%、允许97个重点商圈突破传统空间限制等措施,用“一次踏勘、固化设置”模式为商户松绑,让曾经偷偷摆广告牌的烧烤店光明正大亮出40道菜价目表,更让五星酒店后厨的东坡肉以29元一份走入社区餐桌。政策的核心在于以“减法管理”提升管理效率,激发市场活力。
政策背后是治理模式的调整。杭州试图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采取了更具弹性的管理方式:推出135项免罚清单,对97个重点商圈轻微违规施行首违不罚;通过绘制“城市烟火地图”进行科学布点,在桐庐柴埠夜市整合400余个流动摊贩为70个规范摊位,投诉量骤降80%;钱塘区59辆“移动惠民车”让摊主月收入最高增长56%,建德市设置21个农产品自销点旨在解决农民进城销售难题。这种“疏堵结合”思路旨在提升公共空间效率。这种“疏堵结合”的智慧,使公共空间在时间维度上再生价值——武林路夜市日均4.2万人次客流催生21.2%的消费增幅,而纳德酒店的小龙虾与卤鸭日售记录背后,是社区老人免于酷暑下厨的民生温度。
当蹄髈香气遇见数字科技,外摆经济也被尝试融入文化与科技元素。吴山广场的炭火烤饼旁配AR宋韵水墨展示、清河坊胡庆余堂中药摄影展、瓶窑老街临河区的良渚陶纹咖啡杯,体现了“非遗+商业”“历史场景化”的探索。西湖“湖畔有艺市”日均吸引约5万游客,武林商圈通过灯光工程串联南宋御街与黄龙商圈,提升商业氛围融合。这些尝试使外摆场景从交易功能延伸至体验层面。
目前,杭州已经设置1989处外摆点位,政策持续迭代,如引入集装箱餐车鼓励青年创业,探索AI消费场景等。杭州实践表明,通过精准政策设计是可以在市容管理与市场活力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的。外摆经济的“烟火气”,实质上是对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的一次检验。其未来成效的可持续性、业态管理的公平性、消费者权益保障以及长期对市容的影响,仍需持续观察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