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文化传承被流量经济“吞噬”
近年来,传统文化复兴热潮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生,精美的非遗制品逐渐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人们追寻文化认同的“诗意日常”。这种发自内心的文化热爱,本应成为非遗传承的最佳土壤。然而,在繁荣的表象下,暗流涌动的商业化危机正悄然侵蚀着非遗的文化根基,非遗在流量经济的裹挟中逐渐面临着被过度商业化、庸俗化的严峻挑战。
在利益驱使下,不少商家将非遗视为吸引游客的“摇钱树”,不加辨别地给普通商品贴上非遗标签。粗制滥造的商品打着非遗旗号充斥市场,不仅欺骗消费者,更损害着非遗项目的声誉和公信力。与此同时,真正的传承人却陷入创意被剽窃、收益被压榨的困境——他们的匠心之作被廉价复制,市场空间被劣质仿品挤压。这种恶性循环不仅打击传承人的经济收益,更动摇着非遗传承的社会基础。
长此以往,真正需要保护传承的非遗将被淹没在商业喧嚣中,其背后蕴含的技艺精髓、文化记忆也可能随之消解,这种文化内涵的流失最终会让非遗沦为徒有其表的文化空壳。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亟需思考:在商业化浪潮中,该如何守护非遗的文化本真?在创新发展时,该如何维系非遗的精神内核?
诚然,商业开发是让非遗“活”起来的重要路径之一,但若将流量变现凌驾于文化传承之上,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终将掏空非遗的文化内核。因此,非遗的商业化之路需要把握“活化”与“异化”的边界,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非遗保护体系。首先,在规范层面,应建立权威的非遗认证机制,通过数字化溯源等技术手段,为消费者筑起“防火墙”,为传承人搭建“展示台”。其次,在法律层面,要完善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滥用行为依法严格处罚,形成有效的法律威慑。更为关键的是,要重塑社会对非遗的认知,尊重文化传承的内在规律,共同构建有利于非遗传承的文化生态系统。
非遗的生命力,始终根植于对其文化深度的理解与敬畏之中。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匠心坚守、建窑建盏“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天成之美、苏绣“以针代笔,以线为墨”的艺术追求……真正的传承从不是浮于表面的商业表演,而是需要沉潜与专注的文化修行。唯有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才能避免其沦为消费主义的“提线木偶”。非遗传承之路任重道远,唯有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需要我们以更审慎的态度、更长远的眼光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