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截5趾!惬意“小鱼亲吻”竟藏致命隐患?
你是否在夜市、景区或温泉酒店见过这样的场景:十几个鱼缸整齐摆放,顾客脱袜后将脚伸入,成群小鱼游来“亲吻”脚部,带来阵阵痒意,这便是当下流行的“鱼疗”。社交媒体上,不少人分享着体验鱼疗的新奇感受,然而,在这看似有趣的体验背后,却隐藏着令人触目惊心的健康风险。
据媒体报道,澳大利亚女子维多利亚在泰国体验鱼疗后,右脚大拇指因旧伤口感染希瓦氏菌属病菌逐渐溃烂,7年间5个脚趾相继被截除。
对此,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主任潘红英主任医师指出,像希瓦氏菌属病菌这类病菌常潜伏于水生环境,通过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深部组织,若未及时处理,可引发骨髓炎、脓毒血症等重症,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人在短时间内休克。
一次泡脚鱼疗后
她被截掉了5个脚趾
几年前,29岁的澳大利亚女子维多利亚在泰国度假时,出于好奇走进了一家温泉鱼疗馆。“我以为很干净,很舒服!”她回忆道,没想到这一次体验竟成了噩梦的开端。回到澳大利亚后,她开始持续发烧、反复生病,整个人浑身无力。经诊断,医生发现她的右脚大拇指几近溃烂,而病因竟是在鱼疗时通过17岁时被玻璃划伤的旧伤口,感染了希瓦氏菌属病菌,导致骨头感染。无奈下,维多利亚截掉了右脚大拇指,本以为生活能回归正常,不料感染并未停止。此后7年时间,5个脚趾先后被截肢,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那次看似普通的鱼疗。医生警告,如果不是及时发现和处理,她可能面临整个右腿被截肢的风险。
无独有偶,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皮肤病学》的研究报告中,纽约一位女生曾因鱼疗患上脱甲病,6个脚指甲逐一断裂脱落。医生表示,她此前没有伤口、未接受药物治疗且无遗传病史,而“元凶”同样正是不久前的“鱼疗”行为。
为何小小的伤口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潘红英主任解释,鱼类排泄物会使池水中病原微生物浓度激增,葡萄球菌、分枝杆菌等病菌可通过伤口交叉感染。此外,鱼疗池中的常用的淡红墨头鱼虽无牙齿,主要啄食死皮,但因价格和数量问题,很多店用罗非鱼幼鱼代替,其牙齿锋利细密,容易咬伤人。临床数据显示,使用罗非鱼幼鱼的鱼疗池,因鱼齿锋利易咬破皮肤,感染率比正规淡红墨头鱼疗高出23倍。更隐蔽的风险在于,部分鱼疗店为节省成本,数月不更换池水,病菌在温热环境中快速繁殖,形成“感染温床”。
杭州大妈杀鱼戳破手指酿下悲剧
日常处理水产时同样需谨慎
鱼疗的医疗风险令人警惕,而家庭处理水产时的疏忽同样可能引发灾难。
上个月,58岁的刘大妈(化名)在杀鱼时左手食指被鱼刺戳破,起初仅简单冲洗,下午便出现红肿发热,自行服用退烧药后,次日皮肤溃烂蔓延至前臂,就医时医生发现其伤口已被希瓦氏菌深度感染,不得不实施截肢手术。“水生环境中的病菌毒性极强,”潘红英主任解释,鱼类体表及水中淤泥携带的致病菌,可通过0.1毫米的微小伤口侵入人体,尤其是免疫力较弱的人群。
临床观察显示,未及时处理的鱼类相关伤口中,约40%会在72小时内出现组织坏死,若感染随淋巴系统扩散,可引发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事实上,刘大妈的案例并非个例,潘红英主任也曾收治过多例因杀鱼、剖蟹导致手指感染的患者,部分人因延误治疗失去肢体。她强调,处理水产品时务必佩戴手套,受伤后需立即用流动水冲洗15分钟,涂抹碘伏消毒,若出现红肿痛等症状,须在6小时内及时就医,避免病菌在厌氧环境中大量繁殖。
最后,潘红英主任特别提醒,皮肤传染病患者(如脚气、灰指甲)、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能力差)、免疫力低下者(放化疗患者等)、伤口未愈合者及老幼孕群体,这几类人群感染希瓦氏菌属病菌后病情进展更快,致残致死风险更高,因此建议不要随意尝试鱼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