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扇动古今 小小传承人体验非遗魅力
2025年6月29日,杭州王星记扇博物馆内清风徐徐。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星记扇艺创立150周年之际,“指津·非遗谭”特别策划的“方寸之间,扇动古今”体验活动,迎来10位6至12岁的“小小传承人”。他们在一方素扇上描摹千年宋韵,亲身感受东方雅扇的生命脉动。
活动伊始,孩子们在专业讲解员的引领下,步入王星记的匠心世界。制扇车间里,匠人指尖翻飞,各类扇品渐显雏形;大师画室中,精雕细刻的檀香扇诉说着极致技艺。当“雨淋不透、日晒不翘”的黑纸扇传奇在眼前铺陈,东晋名相谢安赠扇倡仁政的历史典故随展陈扇面鲜活呈现,千年扇文化所承载的“仁政”精神与“雅韵”美学,无声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移步非遗课堂,王珏老师将百年技艺的深厚脉络娓娓道来。她强调:“扇子不仅是‘凉友’带来清风,更是传递中华美学与精神的文化使者。”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亲身体验了简化版的制扇工艺,沉浸于方寸扇面所凝结的千年智慧与匠心情怀。当孩子们举起亲手完成的“清风信物”,稚嫩的脸庞上洋溢着与文化对话的喜悦与成就感。
体验结束后,面对主持人关于黑纸扇88道工序为何仍需纯手工完成的提问,王珏老师动情阐释:“从诸暨高山柿漆、福建烟煤到临安於潜桑皮纸,这些自然材料与百年传承的独特工艺深度融合,其蕴含的灵韵与品质,是机械难以完全复制的。”谈及扇艺在当代的“破圈”之路,王珏老师则用馆内藏品作例:“例如我们旁边这把扇子,其中结合了时尚丝带设计,使其成为可佩戴的饰品,色彩可以搭配现代服饰。扇艺正从传统的纳凉工具,拓展为承载礼赠定制、空间美学等多元价值的文化载体,更自然地融入现代生活场景。”
这场以“扇为媒,童作舟”的特别体验,将静态的非遗技艺转化为孩子们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实践。孩子们带走的不仅是一柄专属的“清风信物”,更是一粒被点燃的文化传承星火。在王星记150周年的荣光里,新生代的小手与百年匠心相遇,方寸扇面轻摇,鼓荡起连接古今、永不熄灭的东方文化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