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最后一课”:用温情毕业典礼触摸大学人文教育的深度

原创 杭州网
浏览量
作者:姚丽玲

当校长硬核拨穗14小时,以耐心与坚持勾勒师生情谊的深厚;当食堂阿姨毕业致辞刷屏,一句“工作压力再大,都要好好吃饭”直抵学子心间;当宿管大爷、保安队长、校医院护士等学校普通职工纷纷登台,赢得台下学生一片欢呼和掌声……今年的毕业典礼,这些充满“仪式感”的温情瞬间不断“出圈”,不仅展现出独属于毕业季的人文魅力,更成为他们走上社会前有意义的“最后一课”。

营造“温情”氛围,赋予典礼仪式“生命力”。大学的毕业典礼不应只是流程的堆砌,其核心价值在于承载并传递情感与精神。任何仪式都是文化意义的重要载体,一场充满温情的毕业典礼,通过校长、教师与学生的深度互动,可以将学校对学生的尊重、关爱等抽象情感具象化。比如,校长在拨穗环节的耐心陪伴,满足学生花式比心、碰杯“毕业酒”等各类“整活”请求,全程微笑互动并合影留念。这些场景改变了人们印象中校长严肃刻板的形象,打破了传统师生关系中的距离感,将理解、关爱与陪伴融入每一个动作,让学位授予仪式充满温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这种情感的深度链接,使毕业典礼从简单的校园活动变为学生铭记一生的高光时刻,赋予毕业这一人生节点以独特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内涵。

传递“暖心”话语,激发毕业祝福“感染力”。话语的力量不仅在于信息传递,更在于情感共鸣的引发。延边大学食堂阿姨刘晓梅脱稿演讲,没有华丽辞藻,句句皆是日常琐碎的叮嘱:别老吃外卖、加班别用泡面将就、委屈别自己扛。这些质朴无华的话语从四年相伴的食堂阿姨口中说出,满是母亲般的牵挂,以生活褶皱里的烟火气织就情感纽带。相较于一些精心雕琢、过于宏大叙事的演讲,这种源自生活、饱含真情的表达,也更加具有亲和力、真实性和穿透力,直接触动毕业生的心弦,激起浓浓的不舍与眷恋。它让学生在即将踏入社会的迷茫时刻,收获一份平凡细微处的温暖力量,将母校的祝福和关怀装进他们奔赴山海的行囊。

彰显“人文”价值,夯实教育理念“实践力”。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系统性的育人工程,而大学也是一个多元主体互动的场域。大学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知识传授,食堂阿姨打饭时多添的一勺菜,宿管大叔深夜留门的一盏灯,保洁阿姨早晨清扫的沙沙声,校园里每一位服务人员的言行举止,同样参与着学生的成长塑造,成为滋养学生青春的精神养分。作为学校普通职工,他们虽不在三尺讲台,却以默默付出和点滴关怀,在平凡岗位上践行着“立德树人”的使命。高校邀请后勤人员在毕业典礼发言,就体现对这样的教育生态的深刻认知。这种环节设计打破了传统教育叙事的局限,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质,契合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通过对不同岗位人员育人价值的认可,学校构建起全员育人的协同机制,将教育培养落实到校园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立体、丰富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成长环境。

今年毕业典礼的温情时刻,是对教育初心的深情回望,更是人文关怀的生动注脚。它让我们看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情感的传递与价值观的塑造。希望未来,更多高校能从这些温情仪式中汲取灵感,打造出独具特色、满含人文温度的毕业礼,为学子的校园时光画上完美句点,助力他们自信且坚定地迈向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