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逝世!记者实探,有市民特意到了这里……

每日商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蒋元豪 文/摄

每日商报讯 6月27日下午,蔡澜的微博更新,称蔡澜已于6月25日在医院安详离世:遵从先生意愿,为免叨扰亲朋,不设任何仪式,遗体已火化。

傍晚时分,记者来到蔡澜点心(杭州嘉里中心店)。记者注意到,门店整体经营情况如故。不过从记者朋友圈来看,还是有个别市民今晚特意来到这里。

从临平驱车过来用餐的楼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下午也注意到蔡澜去世的新闻。“听到这个消息感觉蛮遗憾的,就想和朋友今天过来。”

从2004年黄霑、2018年金庸、2022年倪匡,到今年蔡澜撒手人寰。“香江四大才子”的那个时代,彻底告终。

有人对成功的定义是功成名就、名利双收、酒色兼得、终生富足;有人对成功的定义则是“以自己理想的方式过这一生”——无论哪种定义,蔡澜都是不折不扣的成功者。他是著名电影监制、美食家、专栏作家、文化人、千万粉丝博主,又几乎被公认为“华人世界最令人羡慕的享乐主义者”。

而且在过世之前许多年,达观的蔡澜早就看明白了生死:活着开心,死也才开心。

蔡澜的多面人生

蔡澜,1941年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潮州。父亲蔡文玄1938年移居至新加坡,爱好文学的他特别喜欢古体诗,而家隔壁的旅馆里就住着好朋友郁达夫;蔡澜的母亲洪芳娉则是老师。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蔡澜四兄妹从小就习惯了阅读。蔡文玄一买就是两大袋书,回家往客厅一倒,让孩子们自己选。

排行第三的蔡澜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博览群书,14岁就在《南洋商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出国留学,本来要去法国,后来在母亲干预下换成了日本,读电影科编导系。

蔡文玄的正式职业是为邵逸夫所创的邵氏电影公司把控剧本,邵氏电影在出品前许多剧本都由其把关。因为父亲的这层关系,蔡澜在日本时就半工半读为邵氏打工,年纪轻轻就任邵氏的驻日经理。1963年,22岁的蔡澜定居香港,担任邵氏公司的制作经理。

1970年,邵氏的邹文怀和何冠昌出走成立嘉禾电影,蔡澜应邀出任电影制作部副总裁,亲眼见证了先是李小龙然后是成龙的走红成名。成龙1980年代的一系列电影如《快餐车》《龙兄虎弟》等,监制都是蔡澜。但浸淫电影业多年之后,蔡澜深知电影再出色也是团队创作,个人要想出彩实在不易,于是渐渐弃影从文。

一开始,经由倪匡介绍,蔡澜在金庸的《明报》上开始撰写专栏,内容是美食和游记,就这样渐渐从电影监制转变为专栏作家,更跻身“香江四大才子”之列。1989年,黄霑、倪匡、蔡澜联手主持亚视的清谈节目《今夜不设防》,邀请成龙、周润发、张国荣、林青霞、张曼玉、关之琳、王祖贤各路顶流明星出镜,收视率一度超过70%。

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蔡澜开始进军美食行业。除了笔耕不辍经营美食专栏之外,更主持电视台美食节目、担任美食比赛评审等,终于发展到在东亚开设多家以蔡澜命名的美食行业,也成为华人世界中如雷贯耳的美食家。2012年央视拍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担任总顾问的,正是在微博上粉丝超过千万的蔡澜。

2023年,蔡澜妻子张钦文因摔倒离世,蔡澜自己也因摔倒骨折而住院。出院后,他选择住在香港的豪华酒店海景公寓,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几点睡几点睡,还有一个包括秘书、司机和理疗师在内的8人小组专门打理其生活。要这样任性无比地度过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粗略测算月支出在百万港元左右。

然而作为把文化人、美食家和商人等多种身份结合得最成功的范例之一的蔡澜,怎么会缺这点钱?早在2018年,他写一个字就已经卖到了10万元人民币。

美食之于蔡澜

蔡澜会轻易被美食所诱,“没有吃过的东西就去试”。但他不是时刻讲究,“我不会很要求去到哪里,要求这个、要求那个,这样做人做得很辛苦”。他有诸多“金句”,例如“人生的意义就是吃吃喝喝”,七字箴言“抽烟喝酒不运动”。

他年过古稀,烟照抽、酒照喝,一天一盒小雪茄,喜欢喝威士忌,不刻意运动,只是每天从家走去菜市场,十五分钟。好友倪匡不同,认为“人生总有配额”,所以2005年就宣布封笔。烟酒同理,但后来两人相聚饮酒被人撞见,倪匡解释:“喝好酒的配额才刚刚开始”。

他的笔下没有高不可攀的珍馐,他专注于那些以朴素食材制作的、带着烟火气的人间至味。一碗猪油捞饭被他写得活色生香:“一碗白米饭,淋上香喷喷的猪油,是多么美味!”这道朴素美味,甚至被他列为“死前必吃清单”首位。

蔡澜有一道名菜叫“生死恋”,他在专栏中曾描述过做法:“拿尾活鱼,开肚,洗净,把咸鱼切片塞进去蒸”,活鱼为生,咸鱼为死,二者相搭,不就是“生死恋”么?但每次吃咸鱼麻烦,又要拆骨,又要处理味道,索性就做成咸鱼酱,舀一勺,捞饭,就是能与猪油渣媲美的“咸鱼捞饭”了。将“生死恋”化作一勺捞饭的酣畅淋漓,无需珍稀食材的点缀,平凡酱汁与热饭的交融,便是最踏实的人间滋味。

蔡澜最传奇的美食实践发生在他与金庸的交往中。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虚构出“二十四桥明月夜”——将豆腐削成小球填入火腿蒸制——蔡澜竟将其搬到现实。他将金华火腿开1/3当盖子,在剩余2/3的火腿上钻出24个洞,再将豆腐挖成圆球形,放进孔里,如是煨六个小时,火腿的滋味充分渗入豆腐。金庸品尝后赞叹不已。

蔡澜一生热爱美食,更热爱生活。他常劝人“好好吃,好好玩,好好睡”,认为“只要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遗憾,那么便是真正的完美人生”。

活得通透

一生所求:快乐二字

每到春节前的一个月,蔡澜就会开放他的微博评论区,为网友们解答关于生活、情感、工作上的种种问题。

蔡澜的回答惜字如金,只言片语充满幽默和哲理,就算以前不了解他也会被瞬间圈粉,俨然成了当代青年的“人生导师”。

2016年,《十三邀》第一季许知远就邀请了蔡澜出镜。许知远的种种焦虑、忧心和不解,想去这个标榜华人世界里活得最开心的蔡澜身上去寻找一下答案。

“你父亲那代人身上都有中国文人的忧国忧民之心,包括顾炎武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父亲讲的‘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这个东西怎么平衡呢?”

蔡澜回答:“后来你发现,吃吃喝喝后才可以平衡。”

许知远又问:“我很喜欢这句话——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这件事情困扰你吗?”

蔡澜回答:“不要把包袱弄得太重,没有必要。要是我一个人可以改变的话,我就去洒热血,断头颅。我可以去。我认为有时候我没有这个力量,改变不了。所以我就开始逃避喽,吃吃喝喝也是一种逃避嘛。”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其实出自文天祥在元人狱中的大呼:“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蔡澜当然知道许知远引父亲所言的用意,而他回答中的意思也很清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是我的选择。事已至此,不如享乐。

蔡澜说,他最想做的就是拉丁人——活得最快乐的就是拉丁人。蔡澜也忧郁过、也不开朗,后来旅行到南美,才知道拉丁人可以奔放到什么程度。经过漫长的几十年,蔡澜最终成功地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如果不是这样,许知远又怎么会毕恭毕敬地来请教他。

美食大家与杭州的情结

蔡澜生前与杭州缘分不浅。

“我要吃3家到4家餐厅,才能写一篇。有些小的餐厅,如果水准不好,我不会去批评他们。因为做小生意很辛苦,但如果是大集团的话,我就不大客气了。”2013年,蔡澜在杭州的一次晚饭,是由沈宏非安排的。

次年7月,蔡澜再访杭州,说起对杭帮菜的印象,他说,自己在香港的“天香楼”吃过最地道的杭帮菜。蔡澜顺便回忆起了以前在杭州吃到的鸭子,一个砂锅炖着,上面放着火腿,美味。当然,他说的是曾经的杭州名菜——火踵神仙鸭。

不过,当天杭州吃货特约紫萱解香楼厨师长魏安宝烧的两道创意杭帮菜“江南文火小牛肉”和“西子六月黄烩豆面”,得到了蔡澜的肯定,“你可以改,但是好吃才是王道。”

2021年,蔡澜先生创立的“蔡澜港式点心”品牌店入驻杭州嘉里中心,开业火爆,一时成为杭州餐饮界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