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整治 “板凳族”:小行动里的城市文明大考量

原创 杭州网
浏览量
作者:姚丽玲

日前,上海地铁宣布集中整治“板凳族”现象,相关举措引发社会持续热议。事实上,北京、广州、杭州、成都等城市早已对地铁车厢内摆放小板凳的行为开展过规范行动。这些行动看似是对细微行为的治理,实则蕴含着对城市公共出行的守护以及对乘客服务的深度考量。

以管控行动筑牢出行安全底线。地铁车厢空间有限且人员密集,尤其在早晚高峰时段,“板凳族”在车厢内放置小板凳就座,无疑为出行安全埋下隐患。当列车紧急制动时,无固定的小板凳极易滑动,不仅乘坐者自身易因惯性摔倒,还可能绊倒周围乘客,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引发踩踏事故。比如,在杭州的龙翔桥站、火车东站等人流密集的换乘枢纽,乘客如果在车门口、连接处摆放板凳就座,就会导致上下车不便和通道堵塞,更会严重影响紧急情况下的疏散效率。开展整治行动就是要将这些潜在的安全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为乘客营造安全有序的出行环境,这是对公共安全底线的坚守,更是维护地铁正常运营秩序的必要之举。

用文明引导提升城市出行品质。城市的文明程度,往往体现在一些细微之处。地铁作为城市文明的流动窗口,其内部的秩序与氛围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印象。“板凳族”的存在,不仅占用公共空间、阻碍通行,更打破了车厢内和谐有序的氛围。比如,在上海地铁9号线、11号线等“板凳族”现象频发的线路上,早晚高峰时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因小板凳摆放引发的乘客摩擦纷争屡见不鲜。通过集中整治,倡导文明乘车理念,引导乘客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能够让地铁车厢回归畅通有序,让每位乘客在出行过程中感受到舒适与尊重,进而提升城市整体文明形象。

借多元方案平衡乘客服务需求。“板凳族”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折射出部分长距离通勤乘客的现实困境。以北京地铁6号线为例,其连接石景山区金安桥站到通州区东小营南站,超长的线路使得许多乘客通勤时间超过1小时,全程站立的疲惫感不言而喻。可见,解决“板凳族”现象,要积极探索多元解决方案。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导,通过车厢广播、显示屏视频、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向乘客普及使用小板凳的危害,增强乘客安全意识和文明素养;另一方面,从优化运力着手,研究高峰期增开班次、调整发车间隔,或借鉴部分城市开行“大站车”的经验,缓解地铁客流压力。此外,还可考虑在头尾车厢设置可折叠座椅或专门休息区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切实满足长途通勤乘客的需求,实现安全规范与人性化服务的平衡。

从小小板凳的规范,到千万乘客的出行体验,地铁治理的每一步都在书写城市文明的答卷。当安全底线、文明引领与需求响应形成治理合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公共出行秩序的优化,更是一座城市在精细化管理中展现的治理智慧和人文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