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命运低洼处的一曲天唱——广播剧《来自江南的“西北狼”》解析

杭州网
浏览量
作者:李郁葱

狼、胡杨作为自然的符号,一向与诗和远方联系在一起,而商人言利,更为务实,这两者貌似风牛马不相及,但其内在的精神却有趋同性,在四集广播剧《来自江南的“西北狼”》中,两者非常形象的联系在一起,且互为镜像。胡杨和狼,成为浙商精神的象征,这种精神层面的契合和共鸣,使得广播剧《来自江南的“西北狼”》有着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经世致用,义利并举。”永嘉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广播剧中的一句台词,也体现了剧中人对现实价值的思考:他(艾云天)的个人修养、社会治理或商业实践中的价值取向,即民企如何在追逐利润的同时,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实现道德与利益的统一。

《来自江南的“西北狼”》改编自真实的浙商故事,以浙商赴疆创业的传奇故事为创作根基、大力弘扬新时代浙江精神的作品,编剧王国臣教授历经八年收集素材、架构情节,为剧本创作倾注了大量心血。该剧的蓝本是温州民营企业家钱金耐(钱镠后裔,熟读并恪守于《钱氏家训》)等浙商支援西北建设的事迹,主人公“艾云天”身上有他的影子,也是众多商人的代表,剧情展现了他们在西北创业过程中的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以及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

贯穿于广播剧的狼元素是具象的,这是对现实的一种提升,但并不突兀,反而很好的呼应了浙商的商业基因,可以让人联想到很多:比如狼群通过严密分工(头狼决策、群狼配合)实现捕猎目标,体现 “集体作战” 的效率,而狼群面对猎物(商业机会)时,即使遭遇挫折也不轻易放弃。这些和广播剧中,艾云天在胡杨市温乐商城火灾后变为废墟后的选择如出一辙:他有头狼的自觉和宿命,在遭遇挫折时,不是独自突围而出,而是以头狼断臂求生般的勇气,托着狼群涅槃重生。

艾云天和三腿狼的故事是虚构的,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剧中的一处闲笔,视作人与自然间的默契,也可以把艾云天和三腿狼视为一体:三腿狼是艾云天内心的符号,或者是他商业精神的投影,是和他如影随形的人格分身。

人和狼,看似截然不同的生存图景,却暗藏着相似的生命密码 :狼的精神与浙商精神,恰似自然法则与商业智慧的双面透视,共同诠释着生存与发展的永恒命题。在听广播剧之余,我们也可以想到这样一个场景:狼追逐猎物时,即使受伤也不轻言放弃,直至耗尽对手最后一丝体力。而早期浙商背着行囊闯荡全国,睡过火车站、啃过冷馒头,却从未因挫折停下脚步。

温州民营企业家钱金耐说,他们的德汇集团目前已经交班给了第三代,而他和从困境中走出来的“艾云天”属于第二代。正是永不言败的韧性,让浙商在商业的 “丛林法则” 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还可以这样去联想,不放弃,正是狼性精神的另类体现,并非简单的生存本能,而是超越功利的价值追求:狼群有对领地的守护意识,而在共同富裕的时代命题下,浙商将个体奋斗与社会责任相融合,用商业力量推动发展。这种超越生存竞争的精神升华,让狼性与商魂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也让我们触摸到商业文明的温度。

当然,作为听众,我们或许更愿意把这作为像姜戎《狼图腾》那样的传奇故事来接受。在广播剧中,浙商敢拼敢闯,“走遍千山万水”的“四千精神”,并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商业扩张,善于捕捉政策红利与消费趋势等现象均有所涉及,这增加了广播剧的宽度和深度,也让广播剧的创作有了更为广袤的腾挪空间。

在目前制作完成的广播剧中,在技术上,运用丰富的声音元素,如西北的风沙声、江南的水乡音效等,以及生动的语言描述,营造出鲜明的西北与江南跨地域氛围,让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作为表演艺术的广播剧,能感染听众的,除了音效(硬件设施)之外,更多的还在于剧中细节的雕琢:毕竟,艺术需要以情来打动受众,主人公 “艾云天” 是红花,他血肉饱满丰富了,但同样需要绿叶的陪衬,这一点,广播剧中一系列人物的生动刻画,展现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听众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的精神品质和内心世界,而正是他们,让“艾云天”有勇气说出和做出“有限公司承担无限责任”的头狼行为。

一些看似游离于主题之外的情节,却编织成更为浩瀚的时代精神,比如艾云天的妻子、温乐集团财务总监杜芳侠,人物在剧中渲染得并不多,但也是记忆深刻。又如对隋娜娜和刘大鹏情感故事的刻画,在剧中也并不直接表露,但草蛇灰线让听众会心一笑……

这些角色的设置,让整个广播剧更为立体和丰满,触及到本来很难去描述的浙商精神的内核。

如果说三腿狼是广播剧《来自江南的“西北狼”》中的隐形主角,那么,广播剧里故事的发生地胡杨市更是浙商精神的双重隐喻:胡杨“长了不死一千年,死了不倒一千年,倒了不朽一千年……”,它坚韧不拔、适应力强,正是浙商的写照,而以“胡杨韧性”应对商业危机,也在广播剧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胡杨,既是自然的象征,也是商业伦理的符号。

胡杨扎根荒漠、盐碱地,耐干旱、风沙,能在极端环境中存活千年,象征 “生命力的韧性”。通过根系深扎、叶片进化(分泌盐分)适应恶劣条件,胡杨又体现“因地制宜”的智慧。故事发生地这样的命名,便显得意味深长:浙商源于生存的需要,他们像狼一样“走出去找资源”,然后又像胡杨一样在异乡“扎下根”,深耕自己的市场。或许,是胡杨精神慰藉着他们,支撑他们在逆境中坚守初心,以“耐得住寂寞”的韧性实现长远发展。

以“艾云天”为代表的浙商在命运低洼处的选择,是破茧化蝶,也是对自身的一种极限测试,像是对生命的一曲礼赞。

狼和胡杨,在广播剧《来自江南的“西北狼”》中沟通了江南和西北,像是一座桥梁:自然和人在这里相遇,自然的生存法则和所要恪守的人性道德,在广播剧中得到了全面的诠释,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世界中,这种精神密码会让无数的奋斗者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