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商业焕新录:一批“跨界”青年走进菜场
27岁的互联网运营卖起了黄牛肉、34岁的大厂程序员卖起了牛羊肉、28岁的酒店大堂经理卖起了猪肉……在西湖区古荡菜市,这些看似与菜场“八竿子打不着”的年轻人,却纷纷“跨界”,从原本的行业赛道一头扎进了充满烟火气的菜场生意里。
改造后的古荡菜市
改造前的古荡农贸市场,菜市运营方供图
“牛肉小哥”开店前,跑了三四十家菜市场
菜场一楼的转角处,有一家黄牛肉店,店老板是个年轻小伙,名叫李卓阳,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牛肉小哥”。27岁的他,曾在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了三年运营,因被职业发展的焦虑所困扰,大胆转型,卖起了黄牛肉。
“你开店之前,认得全这些黄牛肉的品种吗?”面对记者的疑问,李卓阳坦言“认不全”。在绍兴开黄牛肉店的亲戚,成了他转型路上的引路人。在亲戚店里待了一段时间,他认全了黄牛肉品种、食材特性,也学习了做生意的技巧。在亲戚的帮助下,他加盟了同一家品牌商。
紧接着,就是选址问题。李卓阳了解到古荡菜市正在更新,来到这里实地看过后,预估菜市更新后的发展潜力,便把店开在了这里,“老菜场周边基本都是本地人,他们来菜场的频率会更高。”作为新商户,菜场运营方给他免了3个月租金。
定价方面,李卓阳用了两天时间,跑了杭州三四十个菜市场,了解黄牛肉价格和受欢迎情况。作为“新手”老板,他决定把价格定得比周边菜场稍低一些,先靠价格优势吸引客户。
不大的店铺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冷鲜柜里各类黄牛肉产品摆放得整整齐齐。牛蹄筋、牛杂、金钱腱……品类繁多。李卓阳告诉记者,“筋头巴脑价格比较便宜,一公斤56元,很快就卖完了。金钱腱虽然贵点,一公斤176元,但是卖得特别好。”谈到销量,他说:“周末的销量大概比工作日高50%,周末一般进货20公斤左右。”
就在两个月前,李卓阳还做成了第一单饭店客户。“当时快收摊了,一位大哥过来问我,要是买得多,价格会不会优惠些。我说有的。他当场买了一些牛蹄筋回去,还加了我微信。”李卓阳回忆道,两天后,这位大哥就从他店里下了单,后来每隔两三天,就会从他这里下单。
“在公司时总担心35岁职业危机,做生意虽然累,但心里很踏实。”他认为做生意还是要坚持。对于未来,他的目标很务实,就是先把这家店做好。
程序员转行已三年,顾客都是“高净值”人群
和新老板李卓阳不同,34岁卖冷鲜牛羊肉的成琛已经在古荡菜市摸爬滚打了三年。他原来是大厂的程序员,先后参与过三个创业项目,最终来到了菜场创业。
“我之前都没逛过菜场,来看店铺的时候,还是我第一次来菜场。以前没逛过菜场,就会有那种刻板印象,觉得乱糟糟,来了后发现很不一样。”成琛说,像他这样的老商户,从过渡的地方重新搬进来后,享受了2个月免租期。
“原先是三个人合伙,大家都觉得吃的东西市场稳定。”三个人说干就干,初始投入了10万元,把店开进了菜场。他们还计划短期内开多家分店。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前期没经验,货进多了,很多肉卖不出去,赔了钱。
冷鲜牛羊肉生意有明显的淡旺季,这也是成琛开店后才知道的,“开店第一个月刚好是腊月,买肉的人多,生意还不错。但到了第二个月,就进入了淡季,营收一下子降了很多。”那个时候,大家都很焦虑,另外两位合伙人先后退出,而他却坚持把店开下去。
为了积累客源,成琛搞起了充值活动、打折促销、加微信建群等,还提供了一些增值服务。比如,帮顾客把需要的肉腌好,做真空包装,3公里以内免费配送。这些服务都不另外收费。他在饭店吃饭的时候,也会顺势推销一波自己的牛羊肉。
半年下来,他的店铺营收逐渐平稳起来。他认为,做吃的生意,品质是关键。他店里的肉价格比别人家更贵,但还是有很多顾客愿意来。成琛打趣道:“我的顾客都是‘高净值客户’。”说起这些牛羊肉,他如数家珍,“西冷卖得最好,适合煎牛排。雪花牛肉买的人也多,适合烤肉片。产品摆放也有讲究,像西冷、雪花牛肉这些,肯定要摆在最前面。”
采访过程中,时不时有老顾客光临。郑阿姨说:“他(指成琛)在这开店后,我就一直在他这里买牛肉了。肉很嫩,好吃。”
减免租金、预留黄金铺位,菜场优惠政策吸引年轻人入驻
“焕新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也希望能吸引年轻人进来。”古荡菜市负责人郁红梅表示,“没有年轻血液,农贸市场走不远。年轻人独特的经营理念和顾客服务理念,为菜场注入了新活力,也能带动菜场发展。”
菜场改造更新的时候,就考虑了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与空间需求。无论是规范化管理、智慧化运营,还是引进咖啡店、鲜花店、甜点店等新业态,或是增设“共享厨房”,郁红梅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要打造一个让年轻人愿意来的农贸市场。
菜市焕新后,运营方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于新商户减免三个月租金,预留黄金铺位,还提供帮扶指导等。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从各行各业汇聚到这里,寻求新的职业契机。这些年轻人入驻后,还引入了线上营销、社群运营等新玩法,让传统业态焕发出新的生机。
目前,古荡菜市105家商户中,90后、00后创业者占比达20%。其中,还有若干“菜二代”的身影。28岁的陈秋霞原本在酒店做大堂经理,如今接手了家中的猪肉摊。“一开始也没想着接班。有一次,妈妈的手不小心受伤了,我就来帮忙。后来,这里改造了,环境也变得更好了,我觉得在这里卖猪肉也挺好。”
古荡菜市行政主管张节日对每个入驻的年轻创业者都印象深刻,“年轻人主动来菜场,寻找新的职业方向,我是很惊讶的。”年轻人第一次做生意,难免遇到挫折。张节日和同事们常会主动找他们聊聊天,帮着解决一些难题、疏导情绪。她希望年轻人不只是进来,而是能真正留下来。
老菜场“年轻态”,随着更多“跨界”青年的到来,市井烟火气也将越燃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