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点客厅”到“飞驰之轨” 长三角谱“无界”新图景
杭州新闻讯 一日跨三省,千里不留行,便是那轨道上的长三角!
第七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刚刚在江苏南京结束,会上首次对外发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佳实践案例,10个入选案例中涉及交通网络建设的就有两项:跨省共建水乡客厅与组建长三角轨道交通运营公司。
加强长三角地区交通网络衔接,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长三角三省一市持续推进交通路网建设,逐步实现区域一体化“跨界无感”,以交通一体化推进区域发展一体化。
“长三角原点”,三省一市向心汇聚
5月21日,太浦河上,经过两年多的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大功能性项目水乡客厅·方厅水院正式通过综合竣工验收,成为彰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的标志性跨域建筑。
方厅水院,地跨沪苏浙三省市,是全国首个跨省域的房建项目,有“长三角原点”之称。未来,方厅水院将打造成为世界级湖区的标志性节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综合展示窗口、水乡客厅核心功能载体。
方厅水院总建筑面积约10.4万平方米(其中地上6.7万平方米),整体呈四方形,总体布局采用四合院形制,四个角正好位于太浦河河道两岸,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各占一角,作为各自展厅。方厅水院采用新江南风格的设计,在太浦河南岸以长三角原点为中心沿中轴线设置主会馆,沪苏浙皖的四个主题展馆通过三座步行桥及连廊衔接,实现了跨域、跨河互连,体现了中国传统空间形制和江南水乡文化,蕴含了长三角三省一市向心汇聚、一体发展的空间意向。
据了解,方厅水院项目建设过程中曾面临诸多挑战,如跨省域项目审批存在流程不统一、标准不一致、监管不协调、审批效率不高等。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两区一县建立了水乡客厅开发建设指挥部协调平台,初步形成跨域项目“一体化立项、一体化审查、一体化审批、一体化招标、一体化监管、一体化验收”等六位一体审批新模式。目前,示范区正在加快方厅水院周边地块的开发建设以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的跟进,形成功能互补。示范区执委会也正在会同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两区一县研究制定促进水乡客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对包括方厅水院在内的水乡客厅各功能板块予以政策支持。
水乡客厅是示范区通过制度创新结出的又一成果,自2019年成立以来,示范区已形成154项制度创新经验,其中50多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
“轨道上的长三角”,跨省协同运营
长三角轨交一体化运营也渐行渐近。
6月3日,苏皖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在南京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股东包括南京地铁集团、滁州市滁宁城际铁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马鞍山跃马交通投资有限公司。
去年2024年12月,环沪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由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嘉兴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苏州城际铁路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近年来,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快建设,长三角轨道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已取得积极成效,但跨省协同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在去年的第六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发改委签订《关于组建长三角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计划,三省一市将先期成立环沪轨道交通运营公司、苏皖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后续以两个公司为基础研究组建长三角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主要运营长三角地区不承担国铁路网功能的跨省市线路,推动长三角地区跨省城际、市域铁路运营一体化。
2024年以来,长三角地区新增建成铁路里程667.6公里,池黄高铁、杭温高铁、宣绩高铁、沪苏湖高铁建成通车。去年6月15日,首款连接长三角三省一市的“超级环线”列车产品——G8388次沿线串联起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合肥、杭州等枢纽城市,途经苏州、嘉兴、黄山等一批著名旅游城市,设有21个站点,8小时通达三省一市。
长三角“超级环线”
目前,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超7700公里。按照计划,2025年,“轨道上的长三角”将基本建成,长三角地区规划干线铁路营业里程约1.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约8000公里,届时将形成长三角与相邻城市群及省会城市3小时区际交通圈。
在第七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会上,三省一市发布2025年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事项目清单。在推动长三角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方面提出:建成合新高铁合肥—泗县段、宁马市域(郊)铁路;开工建设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合池铁路、温福铁路浙江段;重点推进沪渝蓉沿江高铁、宁淮城际、沪苏通铁路二期、宁芜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沪乍杭铁路客货线、扬镇宁马铁路镇江至马鞍山段、宁宣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动嘉兴至枫南线与上海南枫线互联互通规划建设。
“无界”长三角,“同城化”效应正在持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