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都是杭州小学生!”春假大军席卷全国,有人这样省下2000多元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中的“曾点之志”,描绘的就是春游的场景。
这两天,全国人民都等待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而杭州的孩子们从27日就开启了“假期模式”,高铁站、机场,都是家长孩子们欢乐的身影,引来各种羡慕。社交媒体上,来自各个地区的学生家长纷纷跟帖留言:羡慕!求全国推广!
杭州东站里孩子“扎堆”。记者 祝依凡 摄
今年,杭州中小学的春假连上“五一”假期,最多能休9天。这个春假,大家都怎样过?
春假首日,有风君的朋友圈已经被不少小学生家长刷屏,显示定位遍布各地。不少家庭错峰出行的心情更加迫切,一放学,许多孩子就跟着爸妈冲向了机场、火车站。
“北京的地铁上都是杭州小学生。”在北京工作的杭州人张女士不禁感慨,听到家乡话太亲切了。作为最早一批出行的游客,家长和孩子们都感受到了错峰的快乐。“五一期间的故宫门票根本约不到,春假期间虽然也要拼手速,但容易多了。”一位妈妈说。
和全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存在差异的放假时间,使得春秋假成了杭州不少家庭错峰出游的好机会。
四年级家长严女士这个假期带孩子去西安,她算了笔账,避开“五一”出游高峰,光机票就可以省下2000多元。每年春秋假她都会带着孩子出游,足迹遍布北京、内蒙古、海南、云南、重庆等地,旅途中都会遇到不少杭州亲子家庭。
在杭州,春秋假出游的家庭正越来越多。家长们春假出游的目的地选择虽五花八门,但行程安排可“做足了功课”。有二年级家长带孩子去黄山,这学期的语文课本中刚学过“猴子观海”,借着春假正好跟着课本去旅行;有孩子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听老师讲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很想去看看,于是春假和父母一起去打卡。有些家长则给孩子报了短途研学,走进知名大学感受学术氛围。
一组数据,也印证着错峰出游对文旅消费市场的刺激。春假第一天,杭州机场计划起降航班916架次,运送旅客约14.5万人次。杭州东站同样火爆,客流量较往常明显增加。
有了春秋假后,中小学生有了更多时间去体验生活、探索世界。对于杭州中小学生来说,春秋假如同“行走的课堂”。无论是探访兵马俑的历史震撼,还是参与社区的实践乐趣,这些经历都在潜移默化中拓展着教育的边界。
不少人会问,杭州为何会设立“春秋假”?其实,这个特别的假期可以追溯到21年前。
2004年,杭州市教育局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发现冗长的两个学期让学生筋疲力尽,而春季、秋季又是青少年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充分的休息可以助力生长激素分泌、促进骨骼生长。春秋两季气候宜人,也是亲近、拥抱大自然的好时节。
在全面征求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杭州市教育局出台了《调整中小学假期和作息时间的意见》。一时间,杭州的中小学都沸腾了。春天的西湖边,多了不少孩子的身影,赏花踏春,好不热闹。
21年来,杭州已基本形成“4月春假+9月秋假”的模式。这些年,不少学校特别重视春秋假的“留白”——“学校会要求各班少布置占用时间长的作业,以轻量型、口头型任务为主,让学生走到户外、走在路上”。
行万里路,本身也是重要的学习。
在不少老师和家长看来,孩子们很少有机会被这样郑重其事地“请”出教室、“请”进自然,去感受什么叫“吹面不寒杨柳风”,什么叫“我言秋日胜春朝”,去体验生命的美好、拓展生活的边界。
然而每年春秋假,也有家长焦虑:孩子放假了,家长又没放假,双职工家庭谁来带孩子?
这的确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而配套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正是化解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
4月27日,随着杭州市中小学春假开启,春假托管服务也正式上线。上城区推出“春意暖暖漫上城”春季托管服务,通过全区5大集中托管点,打造“超幸福春托”。拱墅区采取“本校托管”的方式,全区共有近200名学生参与春假托管,在学校开展体育、文艺、科技等丰富的活动。
持续21年的春秋假不仅是一项假期安排,更折射出一座城市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为孩子的成长“留白”,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给予顺应自然的喘息空间,让孩子们能够以更好的状态迎接后续学习。这种“留白”,是成长和教育中弥足珍贵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