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如何用好“数字化”“人工智能”?这场聚焦全球博物馆的对话给出了答案
你知道全中国有多少家博物馆吗?答案是超过7000家,根据初步统计,仅去年一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人数超14亿人次。
在“博物馆游”愈发火热的当下,昨天,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杭州余杭良渚开幕。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馆长、专家及相关机构代表等19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一堂,围绕博物馆的“前世今生未来”共同话交流、促发展。
一场为期三天的全球对话
博物馆作为一座保护和传承的桥梁,串联起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本届论坛举办地的杭州,拥有近300座博物馆,走在杭城的大街小巷,可以说是步步有文化、处处有历史。
“作为传统和创新的交流之地,杭州是举办本次活动的不二之地。” 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奥托内毫不掩饰对杭州的赞叹。
在良渚5000年文化的熏陶下,论坛将持续三天。其间,嘉宾们将重点探讨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经济促进、分众化教育提升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并围绕“博物馆的演变与变革性角色”“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运用”“博物馆作为教育载体与终身学习平台的作用”等主题分享经验做法。
通过促进全球对话,与会嘉宾将就博物馆在当代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分享国际经验与专业知识,凸显博物馆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维护和推广,社会与经济发展以及加强包容性教育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此外,各国代表还将分享“紧急和危机状态下的博物馆”“博物馆的性别平等和包容”“应对气候变化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等主题的成功案例,共同探讨应对当代挑战的创新解决方案。
博物馆里保留着重要的证据
“博物馆是活跃的,充满生机,并不只是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在当天的开幕式上,埃内斯托·奥托内表示,除了保存历史,博物馆是一个能够激发创造力,反思和共享理解的空间,在这里可以共创美好未来。现场,他透露了一项数据,当前,全球现有博物馆超10万,并且不断扩张,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也在面临诸如恶劣天气、人工智能等因素所带来的冲突与挑战。
“博物馆把我们和我们的‘根’联系到了一起。” 智利文化艺术及遗产部副部长卡洛琳那·佩雷兹·达塔利在随后进行的主旨演讲中,多次提到了这一句话。她坦言,博物馆能够让公众了解到保护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在知识传播发挥关键作用,作为一个值得终身学习的场所,这里可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
在谈到博物馆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时,达塔利分享了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在搜索新克罗木乃伊的图片时,借助了AI,但是最终却得到了一张埃及小狗的图片。”这一次的小“差错”给她带来了不同的思考:当今时代充斥着错误的信息,博物馆里保留着重要的证据。
博物馆如何用好“数字化”“人工智能”
和达塔利一样,博物馆如何用好“数字化”“人工智能”成为许多嘉宾所关注的话题。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展示了国博在数字技术和博物馆深度融合中,在文物、展览、传播等业务领域的一些成果。比如2019年设立的三维数据采集中心,通过高精度扫描技术,最大限度地将文物信息保存下来。目前,已有7500多件文物搭乘上三维高精度建模的“列车”。
除了文物外,国博还将“数字化”和当下流行的博物馆文创结合在一起,丁鹏勃以一款凤冠形态的冰箱贴为例,通过AR技术,观众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头戴凤冠的有趣体验,这一小小的改变,使得该产品成为爆款中的爆款,“产品自去年9月上市至今,销量已经突破了62万件。”
但与此同时,丁鹏勃也同样指出,随着AI技术迭代速度的不断加快。各位“博物馆人”也应该警惕数据安全、虚假信息泛滥、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围绕博物馆数据采集领域的储存、管理、应用等,可以探索建立相对统一的国际性标准,促进博物馆之间的联通互鉴。”
此外,论坛期间,会场还将展示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最新博物馆技术应用,同时,论坛将向2025年9月在西班牙举行的世界文化政策与可持续发展大会提交成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