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用变成“识别标签” 拱墅区探索“信用+执法”模式

每日商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潘婷婷 通讯员 张圣杰 史一丹

近千家店铺有自己的“诚信指数”,消费者可以刷个人信用分拿到优惠券,而管理部门则在“信用系统”上工作……在湖墅南路上,信用可以变成实实在在的优惠。

记者了解到,拱墅区米市巷街道地处武林商圈核心区块,以湖墅南路为主线,两侧及支干道分布店铺近千家,主体密集度高、业态复杂、监管难度大。

为了更好地管理该街区,街道试点开发“信用街区 开门大吉”小程序,通过小程序为每个商户量身定制一份服务清单,同时线下组建商铺网格员队伍,实行管家式管理和服务,破解传统治理短板,实现“他治+自治”管理模式的升级。

自2021年11月运行以来,“开门大吉”已完成900余家商铺账户注册,注册率接近100%,日活跃度达到95%以上。

经过四年多的运营,该系统已经迭代为3.0版本,继“信用指数”、“信用评价”之后,“信用+”模式赋能街区更加多元化,比如信用体检“治未病”,构建商户信用“档案袋”,引入“信用修复铃”,实现信用修复“零跑腿”,可以说,信用贯穿街区管理、行政执法的全过程。

就拿信用体检“治未病”来说,街道依托数字化平台,对历年督查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总结归纳不同商铺的违规违法隐患,量身定制“安全体检套餐”,并对其进行点对点普法宣传、联合约谈,纵深推进违法行为防范化解。

另外,现在商户还有了自己的诚信“档案袋”,里面就有商家的信用分。米市巷街道平安办负责人袁学斌介绍,信用分越高,他们在开展检查的时候,频次会降低,那么信用分偏低的商户,就会增加检查频次,实现“守信者无事不扰,失信者严查严管”。

据统计,今年以来,米市巷街道行政检查频次、行政处罚案件数量同比下降45.61%、61.16%,作出不予行政处罚案件数同比上升227%。

在“开门大吉”的小程序上,记者看到了“信用报告”“信用修复铃”等板块,《行政处罚信用修复指南》也同步上线了,企业、个人通过“按铃”即可明确修复路径。

继武林壹号商务社区成立杭州首个“信连心”信用修复驿站后,当前,整个拱墅区17个商务社区已实现企业信用修复“零跑腿”和“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已帮助863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1390件,修复效率提升70%以上。

据悉,目前“开门大吉”数智应用入选国家第四届“新华信用杯”优秀案例,跻身浙江省“信用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应用场景示范案例。